【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刘锡诚]田野手记:会说话的山岩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9 | 点击数:10932
 



 

  1985年4月18日,为了考察岩画,我从澜沧江江畔的临沧,辗转来到了位于中缅边界上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在边陲县境里考察岩画,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交通工具。否则,你就甭想出门,老实在招待所里呆着抽烟看云吧。且不说踏遍已经为岩画学家汪宁生先生发现的十个岩画地点,应算是看一两个地点,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拿位于勐乃的第一地点来说吧,从县城所在地勐董到勐乃120公里路程,若是找辆牛车,也实属不易,况且费时费钱也是可以想见的。

  正在为找不到交通工具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转机。我信步走在所在的干部招待所院子里,偶然看见,在近旁那个高台上高干招待所门前,停放着一辆半新的北京吉普车。中缅边界勘测委员会的两国官员们正住在这里。经打听,这辆北京吉普是中方官员、临沧地委的一位常委的专用车。好极啦,天助我也!“征用”这个带有政治意味的词,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是的,我要“征”这辆车一用,连同司机;至于汽油嘛,由我出好啦。看来除此下策,别无他途了。陪同我来的友人,立刻去晋见了那位中方官员,请求他的帮助。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大约有一刻钟的功夫,她就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班师回营了。“车子交给你使用!”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在向导——沧源文化馆一位干部的陪同下,直驱勐乃公社而去。车子在坎坷不平的公路上飞驰着。我目不暇接地领略着沿途绮丽迷人的边陲风光。沧源佤族自治县是滇西的一个边境县,与缅甸接壤。阿佤群山连绵起伏,葱葱郁郁而又常常被雾霭笼罩着,亚热带高温湿润的气候,把佤族男女的皮肤染成了深褐色。竹林深处掩映着的村寨,黄色的油菜花开得满山遍野,绿油油的春茶从茶田里飘来阵阵异香。一幅幅祖国西南边陲的风情画面,从车窗外接连闪过。我的心田被这五彩的世界陶醉了。

  勐乃是一个方圆几里,海拔1200米的坝子。我们在公社办公室里受到了佤族社队干部们的热情接待,喝了他们用新茶沏的茶水,听他们自豪地介绍他们那个山崖上先民们留下的岩画。他们对这些岩画的介绍,实际上是一个个始祖创世的神话。

  神话说,达召崩不热(佤语:开天辟地、治理天下的始祖)开天辟地之后,踏遍千山万水,搜尽重峦叠嶂,寻找生灵。终于在一堵岩石下面,听到了有生灵的声音。他便向着那传来生灵声音的方向开凿山洞。山洞开成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按顺序从洞中走出来。背高索高袜(佤语:“前世人”或“第一次出现的人类”)也从里面走出来。佤族把这个始祖出生的洞穴称作“司岗里”。

  背高索高袜是些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人。他们从“司岗里”出来后,以种植、饲养、狩猎为生。但由于食物不够,便以树叶和草类充饥,因而渐渐变成了食草的人。佤语叫“达兰考”。有一次,达召崩不热告诉人们,世界要发大洪水了,嘱咐他们每个人造一木船,才能躲过这场大洪水。于是,人们杀了牛,用牛血和红色的石粉混在一起,当作染料,在高峻的山岩上画上了人类生产的故事。这些用牛血和赤铁矿粉作染料绘制的岩画,既不会被洪水淹没,也不怕风雨的剥蚀,把先世的事情传给后代。

  一天,“达兰考”走路时,踩在了躺在路边的一只蛤蟆背上。唯独有个孤儿发现了这个被踩出体液的蛤蟆,心中不忍,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拣起来,放在了岩石下的阴凉处,并劝慰它好好养伤。原来,这个小蛤蟆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达召崩不热变的。他要在人类即将灭绝的时候,找个善良的人,完成第二茬人类出生的使命。

  达召崩不热造好了一只小船,将那善良的小孩和一头母牛,以及植物种子放在船上。不久,大地被洪水淹没了。洪水泛滥了150天后,才消退下去,经过乌鸦和老鹰的侦察,大洪水过后,人类灭绝了,只有船上的小孩得以幸存。他让这个唯一幸存的把植物种子种在地上,把“达兰考”的尸体埋葬在山上。

  萧肃寂冷的大地上长出了葱茏的树木花草,一片生机。但达召崩不热为生灵的灭绝而悲伤。他叫孤儿把那条小母牛宰杀掉。孤儿从小母牛的肚子里发现了一粒葫芦籽,便按照达召崩不热的话将它栽种到山洼里。过了不久,只见葫芦长出了蔓叶,而且长得很快,接出一个大葫芦挂在悬崖上。孤儿用长刀将葫芦剖开,从葫芦里出来了千万种动物。因为是用刀剖开的,切掉了人的尾巴、蛇的手脚、蟹的头颅、鸡的乳房……从此,大地上又有了生灵。

  第二茬出生的人类,既不会生产劳动,又有毒蛇猛兽的侵袭,生活十分艰难。后来,他们在山岩上发现了岩画,便依照岩画上画的,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和狩猎等等种种技能。从此,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每年春夏秋冬,佤族人都要到岩画下面去举行祭祀活动。

  佤族老乡们还告诉我,传说民间还保存着一幅其内容与岩画毫无二致的布画。而且只要在那布画上覆以新布,第二年拿出来时,也会在新布上叠印出一幅同样的画来。因此,他们以为,那幅布画是神灵对他们的恩赐,被视为神物而加以珍藏。这当然是他们的神话,他们是把神话奉为神圣,信以为真的。

  听了这个神奇的始祖神话,我们便安步当车,向几里地以外绘有岩画的那座山头进发。前面隔着一条勐董河,却是那样的横冲直撞,桀骜不驯,多么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河水大约有两丈宽,为了便于人们上山朝拜和祭祀岩画,寨子里才用三四根大毛竹,临时搭起一座竹桥。今天是傣族泼水节后的第三天,上山朝拜和祭祀的佤族和傣族群众络绎不绝。过河的时候,他们如履平地,轻如飞燕,而我们则不得不手拉着手地互相搀扶着,提心吊胆地走过那座颤巍巍的小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09-14 20:3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田野手记:初识临沧
下一条: ·为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链接
·[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刘程]论中国史前岩画的造型特征
·[林安宁]活态神话让花山岩画“活”起来·[托马斯·道森等]阅读艺术,书写历史——南部非洲的社会变迁与岩画
·中国岩画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中国湖北神农架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大会将于17日恢复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世界遗产大会暂停
·世遗大会因土耳其政变暂停 湖北神农架项目尚未审议·花山梦——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遗之路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等四处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
·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于7月10日至20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议·南部非洲岩画及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
·佤族木鼓:通天的神器·[夏雨菡]宋耀良:90年代实地考察中国岩画最多的学者
·[刘锡诚]田野手记:初识临沧·[刘锡诚]田野手记:凤庆一夕
·秦长城上的“艺术画廊”·南大教授破译“天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