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领先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潮流
在洋装盛行之际,就有人指出西服与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尽符合的看法说: “华人惯用丝棉羊皮,今如西式之衣,层层均系单夹,于天寒亦殊有碍。”(42) 其他还有领带、手套等亦为中国人不习惯,价格也比较昂贵,怎样使西服平民化,尊重中国人的穿着习惯,是推进服装改革的关键,提倡国货加速了西洋服饰中国化的进程,中山装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中山装是由民国元勋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对于这一服装的来源,有说是参照英国猎装;有说这是改进的南洋华侨“企领文装”;也有说是以日本陆军士官生服装而改制;还有说是起源于日本铁路工人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欧洲返回上海,在上海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定做西服,要求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翻领,门襟用9 个扣,上下左右4 个明袋,腰部系腰带。后又改为立翻领,去掉腰带,暗口袋,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钮扣改成5 个。关于这5 个扣,有说是象征五权宪法;也有说是表示五族共和。这一式样与欧美的西服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关闭式的立领,钮扣直线排列均匀,背有缝,腰节略加收拢,穿起来收腰挺胸,凝重干练。裤子则把传统的连档裤改为前后两片组合,腰围有折裥,侧面和臀部有口袋,裤脚带卷口,这就是现在中山装的原初样式。由于这一服装的样式结构合理,穿着自然舒服,和孙中山先生的亲自带头,很快流行开来。在一般县城: “服公务者多用西装短制中山服”(43) 。20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时,中山装被确定为礼服,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国服。
旗袍源自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袍服,清代满族妇女继承这一形制,宽宽大大,长至脚踝,后来经过逐步改进,成为民国初年的女性流行服,从肥大的长袍到合体的长衫,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
清初服装改制,汉人改穿满人的服装,因为有男降女不降的说法,所以女性的穿着还保留明代的遗风,肥大的衣衫,低低的领圈,宽宽的长袖,有大袄、中袄、小袄,还有束胸的肚兕,把隆起的乳房压的低低的,女性的胴体被层层包裹,外观留下的是溜肩、平胸、宽大、直筒般的衣服架子。裙子有多裥多折的凤尾裙、月华裙、弹墨裙、鱼鳞百折裙等等,大都是直线直筒状,端庄、凝重,四平八稳,是这种服式的基本格调。人们对衣服的审美情趣,多集中在色彩的搭配、花样的设计和滚边的装饰效果,在款式方面变化并不大。
从西服洋装传人中国以后,轻盈利落,紧身贴身的西式连衣裙吸引了中国女性,促进了传统服装的改良,宽大的衣裤逐渐收小,阔条的滚边也随之缩减,扁扁的“韭菜边”,圆圆的“灯果边”,都是窄窄的,俗称“线香滚”,在民国初年甚为流行。袖子缩短了,像只喇叭,飘飘欲仙,露出一截忏忏玉腕,但领子却是高高的,据说这是模仿西式女装敞开而高耸的翻领,到中国演变成把脖子紧紧裹住的高立领,收拢的腰身,衬起高高的胸部,这与宽大直筒式的旗装,大异具趣这就是流行至今的旗袍。显然,这是依照西方流行的人体曲线美加以重新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形制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清末民初洋装和大量洋货的引进,由此在社会上兴起崇洋的风气,虽然被认为这不是民族自尊的意识,但是生活方式上的洋化倾向,又导向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这有利于突破中外风俗差异所形成的壁垒,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创新。这种交流的结果不是洋装吞没中装,而是创生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型服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改良和创制就是生动的例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世界商品经济的加速运转,各国之间愈来愈密切的交往,将地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地球村,从经济生活这个最广阔的领域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消费引向相似的选择,生活方式的国际化已成为发展中的国家建设现代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服装得风气之先首先跨入这个领域。
注释:
* 参见拙作:《礼--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探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0世纪中国礼学研究文化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衣冠之治的解体和思想启蒙》,《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青史有待开天荒》,《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 《左传. 定公十年》。
(2) 《太平天国》(六),677。
(3)《太平天国印书》(上),109。
(4)《太平天国》(六),783。
(5)《江苏》月刊第4 期《补白》。
(6)《江苏》月刊第3 期《补白》。
(7)《剪辫易服说》,《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8)《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孙中山全集》第2 卷。
(9)《即剪发以观国民之心理》,《香山旬报》第82期。
(10)《说补服》,《中国日报》,1907年10月21日。
(11)《中国日报》,1907年10月7 日。
(12)《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547。
(13)《申报》“自由谈”,1912年3 月20日。
(14)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京兆。
(15)《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16)《上合肥傅相书》,《万国公报》101册。
(17) 转引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册,329。
(18) 参见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三。
(19)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 卷224,329。
(20)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 期。
(21)、(22) 《饬禁兵士剪辫》,《大公报》1906年5 月9 日。
(23)《剪辫易服先声》,《大公报》1906年6 月24日。
(24) 《黄帝魂. 论发辫原因》按语,《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1 卷。
(25) 《辛亥革命在丽水》,《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 集。
(26) 《钱玄同通信》,《新青年》4 卷2 期。
(27) 《看我们女子被人家耻笑啦》,《大公报》,1912年6 月27日。
(28) 《梦游民国》,《申报》1912年9 月14日。
(29) 《大公报》“闲评二”,1912年9 月8 日。
(30) 参见《剪辫易服说》,《湖北学生界》第3 期。
(31) 《上海竹枝词》,《时报》,1913年4 月4 日。
(32) 《时髦派》,《申报》1912年1 月6 日。
(33) 《论维持国货》《大公报》,1912年6 月1 日
(34) 《田骏丰等建议政府速定服制服色振兴呢业案》,《申报》1912年6 月4 日。(35) 民国《慈利县志》风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92页。
(36) 《醴陵县志》卷六,《食货志》。(37) 《新繁县志》卷四,《礼俗》。
(38) 宋延斋《蒲圻乡土志》,第四篇。
(39) 《一个山村的革命风暴》,《辛亥革命回忆录》(二),365页。
(40) 《中华全国风俗志》(三),下篇,卷三。
(41) 《自由谈》,《申报》1912年3月20日。
(42) 《服饰刍议》,《申报》1912年1月7 日。
(43) 《新繁县志》卷4,礼俗。<< 樊学庆:学科体制对20世纪中国服饰史研究发展的影响 大宝被外资收购,民族日化品牌全军覆没 >> .黄宗智:中国民事判决的过去和现在
(刊于《东方文化》2000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思与文 2009-6-2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