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9日是我们的国家图书馆建馆百年华诞。作为世界最大、藏书最多、最先进图书馆之一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她是怎样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沧桑之旅?在一路不断发展壮大着的长途跋涉中,有谁为她建立了筚路蓝缕之功,又有哪些有志有识之士为她贡献了精力、智慧乃至大半生宝贵年华?他们又是如何殚精竭虑、想方设法把提升国人文化素养的光荣使命赋予她的呢?
我的书斋里藏有一本《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民国十八年七月至十九年六月》,这可以看做是国图百年不停旋转轮回的机身中的一个粗大链条,或曰一个举足轻重的部件,茁壮树身上的一个又粗又深的年轮。这是因为,1929年,是国图百年发展史上曾经发生了重要转折的一年,这份“馆务报告”正如实地反映了这个转折。
作为综合性研究图书馆和国家总书库,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等多种职责的国家图书馆,一百年中,经历了京师图书馆(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9月9日兴建,设在北京广化寺;中华民国元年即1912年8月27日正式开馆接待读者;1917年迁至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国立北平图书馆(1928年7月更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8月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迁至文津街新馆)、国立北京图书馆(1950年3月6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1987年迁入北京西郊白石桥新馆)、国家图书馆(1998年12月12日改称国家图书馆)等几个阶段。
彼时之“强大阵容”
我藏的这本《馆务报告》,正是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1926年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利用美国退还我国庚子赔款建起的北海图书馆合并,组成新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合组后的第一个年度报告,有中文本和英文本,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书籍之一种。当时的正副馆长为蔡元培、袁同礼(守和)。
这一册《馆务报告》为狭长形直排本,接近于现今640×9601/16开本的书。正文用4号宋体字排印,附录部分用5号宋字。全文不断句,无标点。共88页,分述“沿革及组织”、“新建筑之进行”、“重要赠书及交换”、“采购”、“专藏之寄存”、“编目及分类”、“索引之编制”、“编纂及出版”、“目录及咨询”、“阅览”、“本馆与国际界之合作”、“附录”等12部分内容。
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下设编纂委员会、阅览部(有阅览组、参考组、庋藏组)、编纂部(有中文编目组、西文采访组、官书组)、善本部(设考订组、写经组)、金石部、舆图部、期刊部(中文期刊组、西文期刊组)等。组织机构已很完备,符合于现代图书馆的基本条件和规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年9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