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作者:CFN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9 | 点击数:17004
 

  后 记

  完成本书,内心充满喜悦,思绪回到了令我激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政策,使自己有机会经过努力考入大学并成为研究生,转变了人生之路。从知识荒漠走来的我,利用难得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以弥补知识的欠缺与天生的愚钝。大学时代几个兴趣在明清史的同学一起学习满文、选修课程、进行学术讨论的情形历历在目,从冯尔康老师学习清史的经历如在昨天。本书记录了自己的清史研究步履,看着书稿,重温20多年的学术生涯,感到花费心血的研究成果是对自己和社会的一个交代。

  书中各篇陆续写成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20多年,作者对历史的看法、论文注释的方式、行文的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书除了对于旧作核对史料、订正文字和个别篇章进行调整外,基本保持了原貌。这样做可以记录自己的治学历程,看到时代对作者的影响,多少反映一点清史研究学术思想的演变。结合成文时代理解作品,符合学术史的要求,这样做想来是合适的。

  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奠定了我研究清史的基础。老师所著《雍正传》、《清史史料学》、《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顾真斋文丛》以及主要执笔的《清人社会生活》,我经常拜读,应当说这些著作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老师的学术成就也激励自己努力研究,不辜负老师的希望。书成向冯老师请序,老师在百忙中赐序并加以鼓励,内心十分感激。

  南开大学的明清史研究奠基于郑天挺先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方向比较齐全,队伍稳定的阵容。自己庆幸在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学术氛围中,从众多的老师处获得教益。留校的大学同窗,如今都成了明清史研究的中坚力量,大家分兵把口,构成了新的学术组合,并显示出研究特色。比我们年龄小的师弟,努力开创新领域,也已崭露头角。在学术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个研究群体应将老一辈历史学家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为我国的明清史研究做出贡献。

  本书最后的核对史料工作,得到了王洪兵、申红星、胡宝亮各位先生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常建华

  甲申年正月初三于津门龙兴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
下一条: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
·[钟华青]广西富川县乡规民约碑刻初探·[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
·[杨宇]当代泰山香社及进香习俗研究·[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
·[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王海娜]清代外销画《刘金定斩四门》图像研究
·[王懂懂]“他者”民俗志:基于清代《顺宁府志》所载彝俗的考察·[佟思远]生死礼俗:清代四川棺木研究
·[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马兰 乔亚倩]2025 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中秋“照月”习俗调查报告
·[刘茜瑜]从官服僵尸到吸血贵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鬼怪符号的互鉴·[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
·[李舒娟]安阳送羊习俗的姻亲关系研究·[李生智]丧服传承
·[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