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自从大学时期学习清史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期间的研究旨趣,经历了一个从清史到社会史的转变,但研究的重点是在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不过对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也从自上而下地由国家看社会,逐渐向自下而上从社会看国家转变,试图结合两种视角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1982年我大学毕业即从冯尔康师攻读清史方向的研究生。冯老师要求治清史首先重视打基础,布置我们重点读王先谦的《东华录》。自己用了将近16个月将该书阅读一遍,打下了学习清史的基础。由于研究方向与所读书的关系,关心的问题是比较全面的,不过对清代的国家有所侧重。当时冯老师考虑开展社会史研究,正研究阶级关系,建议我们选择阶级关系或宗族方面的研究题目。因此,我在读《东华录》以及其他政书的时候,就比较关心国家的社会政策、国家的社会性质、国家政令在地方的执行情况、官书中所反映的地方情况,概况起来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但视角是从国家看社会。我注意到清朝推行宣讲《圣谕广训》,而《圣谕广训》的核心是进行孝治,其中包括倡导宗族制度。宗族问题可以把国家与社会联系起来,于是我又读了50部清代的族谱,了解清代的宗族形态以及与国家的关系。我感到清朝进行统治维护社会秩序有自己的基本国策与政纲,构成了鲜明的特色。本书的第一章就是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不过关于以孝治天下的研究完成于1985年,而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政纲的研究则直到2003年才完成。因为思考宗族与国家的关系,我也进行了本书第四章政权与族权的研究,辨析并考证了清代很有特色的族正制度,论述了政权与族权互动关系中的清朝宗族政策,看到了政权对于族权支持与抑制的双重性。阅读《东华录》以及清实录,我感到清朝特别是乾隆帝对于民生问题很关心,如不断蠲免钱粮,讨论并进行平抑粮价,第二章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清朝重视社会问题,积极采取对策,第三章就此讨论,涉及啯噜、老瓜贼、僧道等,利用的资料主要是清实录与清代奏折档案。我对清代社会的研究除了宗族、乡约等之外,主要是从地方志探讨风俗入手的,也就是说研究清人社会生活,并从风俗习惯透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1986年起,陆续研究了清代的岁时节日、火葬、溺婴等问题,第五章集中了这方面的研究。乡绅是清代社会史的重要问题,第六章收录了乡绅以及其他问题的研究。
笔者研究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至此告一段落,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看法。清朝以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268年,其统治的有效性远胜于元朝,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清朝统治者认真总结了中国历朝包括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全面继承并发展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巧妙地将满族本位的统治术融合与隐藏于汉族传统政治文化中。汉朝以来的以孝治天下,宋朝以来的“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方法,在清朝发扬光大,使得这些儒家经典中已经有的政治观念,成功转变为政治实践,使清朝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清朝的上述特性也反映在强调移风易俗上,对于不符合儒家正统观念的社会现象进行改变,宣讲圣谕,设立观风整俗使,治理社会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此点。清朝遇到了亘古未有的人口膨胀问题,不得不用心关注民生与社会的各种突出问题,人口问题是制约清代社会与国家的重要因素。宗族的成长也是清朝面临的重要问题,政权与族权的关系深刻反映了集权体制国家控制基层社会的历史。类似的问题还有政权与绅权的关系,也是理解清代国家与社会的重要问题。清朝前期在处理以上各种问题上是成功的,后期则由于自身的退化与外力的进入导致社会失控,最后走向灭亡。20世纪是国家统治进一步深入基层社会,绅权、族权被铲除,传统文化失去霸权,人口生育受到计划的时代,显然是在解决清代的历史遗产。虽然清朝已经被革命,但是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延续性。因此,研究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促进今人思考的现实意义。
大概是由于从社会史的视野研究清史吧,本书研究的题目多是以往研究较少的问题,即使是已经有过的研究,也试图通过更为坚实的资料与问题意识加以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深化以往的研究。将官方的实录、政书以及档案资料与方志、族谱、笔记等资料结合起来,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是我研究清史的一般方法。读者也会发现,本书的不少问题是以讨论乾隆朝为主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乾隆朝是清朝的鼎盛并转衰时期,清朝的各项制度在此时完备,反映的社会面相全面,自己对于乾隆朝的历史也用力较多。
清朝历史由于晚近与资料众多,可以研究的题目实在很多。虽然自己研究清史有年,但是由于中间其他研究任务而往往中断,有些萦绕脑际多年的题目不能集中时间研究,致使本书的内容不够全面,如果今后假以时日,或许可以补充完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