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作者:CFN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9 | 点击数:14818
 

 

  序

  1985年喜读建华弟的关于清代以孝治天下的论文,现在他将包括这个论题在内的“清代国家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形成系统的专著,十分高兴,乐于说几句既是向他道贺又是向读者介绍他治学之道的话,或许对读者阅览此书有点用处。

  《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讨论了清朝的基本国策——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和以孝治天下,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对策,对待民间群体、民间风俗习惯的政策及其归宿等。所研治的对象,是清代历史的基本内容,是清代史应当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研究得成功,清代历史的轮廓就显现了,所以建华弟用“国家与社会”来概况他的此项研究,我想是甚为精当的。而学术界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应当说本书是一种学术贡献。

  建华治学之始,从《圣谕广训》研讨清朝的孝治政策,而及于民间社会;稍后考察溺婴史、汉族民众火葬史以及岁时节日风俗史,是从民间活动讨论到政府政策,他这种研究方法的转换,用其《前言》中的话说是,“从自上而下地由国家看社会,逐渐向自下而上从社会看国家转变”,希望结合两种视角全面认识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历史。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研究,是认识论的提高,更是方法论的完善,会使研究来得有成效。这种方法论的讲求,是学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建华的研究以坚实的资料为基础,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前导,从而产生出新的见解,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清朝的满族以文化落后而人数鲜少的不利因素,能够迅速适应汉人社会的传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大帝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纵观历代王朝的治理经验,发现清朝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巧妙地将满族本位的统治术融合与隐藏于汉族传统政治文化中;同时发现历代的勤政爱民和孝治观念,为清朝所发扬光大,使得这些儒家经典中政治理念,成功地转变为政治实践,使清朝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产生这样的学术观点,比较能够回答清代历史前进的缘由。

  “清代国家与社会”的题目相当大,很难,或者说不可能用一部著作来结束,本书在全面、系统、深入诸方面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需要做,作者说他的研究时有中断,“有些萦绕脑际多年的题目不能集中时间研究,致使本书的内容不够全面,如果今后假以时日,或许可以补充完善”。

  《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成就的获得,在于作者的勤于治学和他的独到的治学方法。十多年前,我就请他给研究生讲解研究法,特别是介绍如何把握研究信息的问题时,发觉他的发言是那样地具有新的学术信息、新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敏感性以及条理清晰。我想,这是他的成功之道的外在表现,内在的成分在于他对学术信息的深刻认知和相应的努力。在这方面,他有两个独特见解:其一是将掌握学术信息与掌握史料放在同等地位。如何研究历史,搜集与运用史料为基本手段,此乃治史者所共识,建华也是这样看的。至于对学术信息的了解,在观念上说似乎人人懂得它的重要性,实际上不少研究者忽视它。建华则不然,他能将搜集信息放在与搜集史料同样的位置,认为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与早先的学术研究状况大为不同,不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就不会做出前沿性的研究,或者做他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劳而无功。有了这种认识,就特别重视学术信息的搜集。其二是对各种学术信息的分类与反复揣摩。对搜集到的史料,治史者都知道要归类,并对其内容进行反复的理解。建华认为,对待信息资料也需要这样处理,同样要做归类与分析,他就是这样做的。此外,建华认为运用学术信息,更是学术规范问题。诚然,事关学术研究的发展,当今建设学术规范之际,尤其值得关注。

  上面说到建华勤于治学,我感到他在求学时代打好了基础,基本功扎实,阅读面较广,每研究一个课题,恨不得将有关史料搜求穷尽,如研治宗族史,不仅到国内各大图书馆阅览家族谱,还去韩国、日本访问索求。有了搜集史料和搜集学术信息的高强本领,撰著学术专著,自是情理中的事情了,所以建华今年有《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问世。一年拿出四部学术著述,是“厚积”的必然结果。建华治史二十多年,前此没有接二连三地推出大部头著作,与他的某些同辈比较,似乎有点沉默。但只有耐得某种寂寞才可能将有价值的读物奉献于世人。但凡学术根基厚重者,可以“薄发”,或者可以“不发”,可以“待发”,可以“晚发”。建华的学术态势显然属于“厚积薄发”。这种治学态度,是否应为学人的追求目标呢?愚意厚积薄发的学术成果可能更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书此以与作者共勉。

  学术著作问世,可能会有不一的反响,这是正常现象,似乎不必太在乎。因为学术贵在独立思考,贵在具有“独见”,他人认可固然很好,不承认又有何关系呢!让时间去检验它。要之,我行我素可也。所谓“厚积薄发”,所谓“独立思考”,不必是此《序》文应有之内容,这是借写序的机会顺便一说而已。

  冯尔康

  2004年3月4日于南开大学顾真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
下一条: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
   相关链接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文忠祥]“赋魅”自然: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问题思考·[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
·[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屈啸宇 彭连生]公产环与清代浙东村落的地缘共同体
·[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孟晓峰 高西成]清代李氏当王谶语与复明思想的复合·[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成丽竹]地方文化生活到国家文化资本:大理白族三道茶的文化构建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UNESCO故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力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莫曲布嫫:加快构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