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常建华]清代的文昌诞节
——兼论明代文昌信仰的发展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9 | 点击数:33576
 


  1986年我参加大连“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向会议提交了《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1]一文,在搜集清代地方志风俗志岁时节日资料时,注意到清人以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的日子,士人有文昌会的活动,该日已成为清代的一个节日。1998年我以明代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为基本资料,写了《明代岁时节日生活》[2]一文,当时特别注意文昌诞节的资料。但是,在从三百余部明代地方志搜集的约130种地方志岁时节日资料里,结果只发现一条记载,即崇祯《嘉兴县志》卷一五《里俗·岁时所尚》:二月“三日,为梓潼帝君诞,士子家设牲醴祀之。”[3]因此,我断定文昌诞作为节日流行于社会上,是在清代发生的[4]。研究清代的文昌诞节也就有了特别意义。1986年的那篇文章,引用资料数量有限,而且基本上是清前期的,文昌诞节的介绍非常简略。兹欲对清代的文昌诞节进行专门探讨,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5],该书按地区分为六卷,计十大册,岁时节日资料丰富。

  一、文昌神信仰的演变与清朝的倡导
 
  关于文昌神信仰的由来与演变,宗力、刘群在《中国民间诸神》[6]一书中纂辑大量基本资料并加按语,作了精辟的概括。日本学者森田憲司《文昌帝君の成立》[7]一文诚如该文副题所示,揭示了文昌帝君从地方神向科举神演变的历史,详于宋元时代以前。参考他们的研究,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明清以前文昌神信仰的简况。
  文昌神的由来,《史记·天官书》的记载较为古老。该书指出:“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刘宋裴骃集解引晋灼语,说斗魁似匡,故曰戴匡。唐司马贞索隐引文耀鉤语:“文昌宫为天府”。《孝经援神契》语:“‘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故曰文昌。”又引《春秋元命包》:“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老幼,司灾主灾咎也。”[8]根据以上记载,可知文昌神信仰基于古人天体自然崇拜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思考,古人将北斗七星中勺的部分也比喻为筐,这是从形状上观察,更重要的是把斗魁戴匡六星与人间社会秩序相联系,赋予主宰人间的功能。因此比照人间的政府,视其为天府,系天之精灵所聚,传播天的法度,命名为文昌宫,六星各司其职。文昌六星是一种广义的解释,汉以后流行的文昌则是狭义看法。《周礼·春官》叙大宗伯之职说:“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郑玄注云:“郑司农(众)云:‘司中,三能,三阶也。司命,文昌宫星。风师,箕也。雨师毕也’。玄谓……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9]。可知郑众以司命为文昌星,而郑玄认为司中、司命是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风俗通义·祀典·司命》也把司命作为文昌神,并说“今民间独祀司命耳”[10],看来其信仰已在民间相当普及。据北宋真宗年间张君房所编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可知道教以文昌星神为司命之神。
  不过,也是道教在宋元间把四川梓潼神附会为文昌帝君。梓潼神在东晋以前是恶子信仰,常璩《华阳国志》卷二记载:“梓潼县,郡治。……有善板祠,一曰恶子,民岁上雷杵十枚,岁尽不复见,云雷取去。”[11]恶子神可能源于古老的雷神信仰[12]。综合宋代的文献记载,可知梓潼当地又传说恶子姓张,系蛇精[13]。张恶子仕晋战死而庙存,曾迎唐明皇于蜀,追命左丞相。助僖宗封济顺王,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因助官军被追封英显王[14]。据森田憲司考察,可知南宋绍兴年间,又不断加封“武烈”、“忠佑”、“广济”的封号,成为“英显武烈忠佑广济王”八字封号。嘉定六年(1213)改封“英显武烈文昭忠济王”。梓潼神的父母和妻子从北宋徽宗时起受到各种追封和加封。梓潼神的影响在宋代扩大,传至川外。而且除地方守护神的性质外,还具有预知科举仕进的功能。元代道士遂假托梓潼降笔为自传《清河内传》,称周初降生于黄帝后裔,以后历代显化,玉帝命其掌生死爵禄。梓潼神与文昌神功能合一。该书收入明版《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成为道教经典,影响更为深远。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人遂以文昌帝君称梓潼神[15]。元朝末年贡师泰说:“梓潼神,祠在蜀郡梓潼县,累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今郡县所在亦多祀之。”[16]可知文昌帝君已被相当多的地方官员祭祀。
  笔者尚未见到对明代文昌信仰的专门论述,兹根据台北所编《四库全书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检索《四库全书》明人文集中记载文昌阁(祠、庙、塔)之文,以及笔者翻检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明人文集收集的此类记文,结合其它资料,做一初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的文昌神信仰在社会上进一步普及。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几点:一是国家对梓潼神信仰的抑制。孝宗弘治元年(1488)明朝整顿祀典,着眼点是清理佛道信仰,以正人心。礼部尚书周洪谟等建言:“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立为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景泰中因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夫梓潼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宜敕罢免。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17]结果如议行之。可知明初学校沿袭元代旧有礼俗,英宗时新修京师梓潼帝君庙并遣官致祭。孝宗时代强调梓潼地方神的原有品格,将之与文昌六星信仰分开,取消国家的祭祀和学校的祠祀。至于民间的梓潼神信仰,如湖广沔阳人陈某在墓祠附近设置一组建筑物,东有真武观、观音阁,西有祭祀“梓潼神张仙”之所,题额“崇文”[18]。仍然有视梓潼神为“文事”之神的情形。
  二是文昌神信仰借助明朝崇奉北极真武而传播。玄武七宿被后人奉为真君,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年,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道家附会说: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皂纛玄旗。元代方志承袭此说:“真武。隋开皇元年三月三日诞生,而神灵居武当山,四十二年飞升。今有飞升台,即其地。[19]”朱元璋平定天下,以真武阴佑为多,曾经于南京建庙崇祀。规定每年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遣太常官致祭。朱棣靖难成功,为感谢真武神助,又于京城并武当山重建庙宇。明朝称真武神为“北极佑圣真君”,“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专官督祀事。宪宗尝范金为像。”[20]世宗曾以文昌像赐礼臣。明朝以湖北“大岳(武当山)专祠北极,百神附焉”。对于文昌神,明人汪道昆(1525-1593,嘉靖廿六年进士)认为“祠家则以其降神于蜀,率象神而祠之;尊北极者主玄君,尸祝之意钧也。”前者是指梓潼神,后者则是以北极真武作为统领文昌之神。因此,穆宗时在士大夫的主张下,“依北极祠文昌”,在武当山“得隙地于三公峰之阳”而建堂。堂成汪道昆写有祠记,认为:“文昌用事,则文武爵禄之司,其命曰文,右文事也。”[21]汪道昆还为安徽休宁白岳齐云山的文昌祠写有祠记,记文开篇就谈到了北极真君与文昌的关系:“玄君北帝也,我国家建都北极,奥主玄君,盛德始于北而济于南,二畤俱在。于楚则畤玄岳,文皇帝治之;于越则畤白岳,肃皇帝治之。一以巨丽,一以神奇。絜其广狭不同亦晋之于鲁也,所出同也。夫天象悬衡于北斗戴匡,而居斗口者曰文昌。二畤故未有特祠,殆非类于上帝之义也。”[22]可见文昌是由于位居北斗斗口而被特祠的。文皇帝朱棣重视大岳武当山,而肃皇帝重视白岳齐云山。汪道昆继倡议建大岳文昌祠后,又倡议了建白岳文昌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鹏]汉高祖刘邦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下一条: ·[郑志明]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屈啸宇 彭连生]公产环与清代浙东村落的地缘共同体·[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
·[孟晓峰 高西成]清代李氏当王谶语与复明思想的复合·[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