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明哲和他的宝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作品中清装大戏的红火,让没落已久的满族文化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也许是这个原因,长白山里的这个本名“渔楼村”却被更多地称作“鹰屯”的小村庄,作为满族鹰文化的起源和传承之地,近年来访客络绎不绝,而鹰屯最著名的鹰把式赵明哲,也是有着400年技艺传承史的捕鹰驯鹰家族的当代传人,成为了各类文化新闻记者、摄影爱好者的热门追踪拍摄对象。
曹保明两年来时断时续地在赵明哲家里住了一些时间,伴随和观察着这位当代鹰王一家人的生活起居,用笔和照相机记录下了捕鹰、熬鹰、驯鹰、狩猎的点点滴滴和猎人家族世代口耳相传的一个个珍贵故事,此外还走访了乌拉地区的其他几处“鹰屯”,如韩屯、北蓝等地,并在其他几位鹰猎能手那里得到了诸多的有关鹰猎的传统故事和资料。鹰屯的来历、先辈传下来的手艺、各种奇妙的老家什、猎人惊心动魄的险遇……曹保明用生动的笔触和一手的影像资料呈现了一个古老狩猎村庄的浓郁民族风情。
当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赵明哲已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然而在这幅吸引人的民俗画卷背后,却是传统民间文化正在面临消亡的辛酸现状和一个有使命感的民俗学家对于挽救记忆文化的焦虑和呼吁:当我日夜在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时,我时时在提醒自己,要快,因为一切都在飞逝而过。那年我上鹰屯,赵明哲家的老鹰房子还没扒;可今年一去,才发现那珍贵的他们家族居住了三辈的老鹰房,已荡然无存……
在各种媒体出现的采访照片中,赵明哲往往都穿着一件肥大的黄色羊皮袄,看过本书才知道,原来鹰王这件心爱的羊皮袄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曹保明第一次来鹰屯调研时,在赵明哲家吃住两个月,赵明哲却不要任何报酬,在曹保明几番坚持之后,这个穷苦的猎人终于红着脸提出:“你实在要给,就给俺弄件羊皮袄吧”。之后曹保明辗转东北、陕北等各地,却发现已找不到“真正属于猎人穿的羊皮袄”了。“我为世上竟然缺少真正的民间猎手穿的皮袄而伤心……事实告诉我,皮袄已经在消失了。可能抢救完鹰屯的猎手,就该抢救皮袄了。”
对于这样一部旨在翔实记录满族鹰文化的纪实作品,其他一些相关作家、研究人员和传承人,也将多年的积累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曹保明作为素材。如东北著名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专家富育光,亲手绘制了此书中远古女真人“鹰贡”时代的所有资料插图,如果没有他的回忆、讲解和无私的贡献,这部分资源由于年代的久远是永远无法复原的;于济源、胡冬林两位学者把他们的《海冬青考证》和《鹰屯》中的原始资料和考察笔记原封不动地推荐给此书使用;另一位“乌拉神鼓蒙制”的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关云德,将自己多年来鹰猎主题的精彩剪纸作品全部提供给此书,在带给读者丰富视觉享受的同时,本身也是有幸保留至今的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 者:曹保明
出 版 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