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崔卫平]建立世俗世界的美学
  作者:崔卫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23925
 

  注释:

  1、2 httt://www.chinawriter.com.cn/xw/rdzt/piping/zhuantineirong/12985_112284.htm

  3、4、5《海子诗全编》西川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50、629、120页。

  6、7、、8、9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第365、369、36、45页。

  10、石里克《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见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4页。

  11、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1989年,第59、72页。

  12、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13、14、15、17、18、19、26、27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8、38、63、376、63、64、28、64、81、74页。

  16、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徐向东、陆萌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376页。

  20、21、22、23、24《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6、17、19、33、32页。

  25、 “唯有他才意识到诗人应该怎么做。诗人应尽量减少以自己的身份说话,因为这不是摹仿者的作为。”见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69页。

  28、30、31、34、36、37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p178、p190、p26、p233、p193、p234。

  29、结合中国目前的状况,则需要进一步将“故事”与“事故”区别开来。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前者同时开启这个世界,给这个世界提供新的框架和可能性,而后者尽管离奇多发,但是却是在既定框架之内的,其依据的逻辑仍然是旧世界的逻辑,因而它们更多地表现出旧世界的缺陷,而并不提供富有意义的维度。

  32、33、35 Hannah Arendt,Between Past and Future ,The Viking Press,1961,p43、p43、p262。

  38、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台湾联经出版社2002,第134—135页。

  39、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 王凌云译,江苏教育出版社,第97页。

  40、A.麦金泰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41、42、43、44见汪建达《在叙事中成就德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08、106、104、112页。

  (原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9-07-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红亮]梁漱溟的乡村概念与生活世界
下一条: ·[王敏]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