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崔卫平]建立世俗世界的美学
  作者:崔卫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23928
 

  三、那有长度的行动

  强调回到这个世界,指出文学本身也是一种世俗活动,并不等于说文学只能停留于这个世界的表面,或者为这个世界的现存秩序提供辩护,不加批判地认同现存的精神及道德现状,相反——事情仅仅变成了:如果是这个世界中的问题,能不能尽量在这个世界中得到解决?如果是这个世界中缺陷,能否在这个世界本身得到改善?在审美体验中所产生的升华结果,能否重新带回这个世界,给这个世界增益?比如王一川教授引用的那些西方哲学大师们,他们对这个世界指出的问题,能否在这个世界解决当中令其部分地得到解决?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不会指望有某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也知道许多问题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完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所作为,只有采取“瞬间的”逃脱的方式,来面对世界和人性的不幸。如果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在审美活动的“瞬间”才能完成,那么一个人其余的时间是怎么过的?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没有任何令他振作的事情?抑或既然这样,他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不需要在自己的行为中放进有意义的尺度?也不需要向年轻学生推荐富有意义的尺度和行动?这些都是题外之话了,但它们也许是王一川教授与我的美学观点分歧背后更为深刻的分歧。

  而这里所需要的是继续坚持文学、美学的立场,坚持运用美学、文艺学所需要的框架加以表述,即在这个世界之内(而不是在它之外),文学如何构成与现存现实之间的张力?审美活动如何造成与这个世界的紧张关系?

  不妨回到亚里士多德,回到这位古典的世俗大师的表述。说了许多年的“人文主义”,但是对于这位人文主义源头上的人物,我们仿佛并不愿意与之亲近。亚里士多德是在与柏拉图的对话中阐述自己的立场的。与柏拉图摹仿“理念”截然不同,亚里士多德将摹仿的对象转向这个世界,尽管它看起来是那样脆弱和不稳定。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将这个世界押上韵脚的人,都可以称作为“诗人”,比如恩培多克勒曾用六音步长短短格写过一部著作《论自然》,亚里士多德认为此人“与其称他为诗人,不如称他为自然哲学家”13,而同样运用韵文的荷马则不可与之相提并论,荷马之所以符合“诗人”的标准在于“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14。将这个立场加以贯彻,那些主要是描写自然的诗歌以及抒情诗,甚至不作为亚里士多德讨论诗艺的对象。

  用今天的话来说,亚里士多德主要涉及的是叙事文体。他心目中的“诗”主要是古希腊的史诗与悲剧,所谓“诗人”首先是“悲剧诗人”,即“摹仿者”。他认为悲剧高于喜剧,前者是他着力阐述的对象。他给悲剧所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15。在一系列修饰语之后,重心落在了“行动”上面。对于“行动”的摹仿,才是悲剧的存在的核心。而所谓“行动”,当然是人的行动,是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行动、业绩及所产生的影响;与之相关的世界,则是从人的行动方面来理解的世界,那是一个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人间舞台。亚里士多德其他方面的论述可以补充说明这个世界——有关政治、伦理、美德或公民行动的领域,它们都是从自然之外建立起来的那个人工世界。它显然有别于纯粹是大自然的世界,有别于那些风光风景,那些烟雨迷蒙的山峰、荒芜寂寥的田野、一片原野或一朵花;并只有在于它们的区别当中才能够建立。对于熟悉从一朵花开始自己的美学历程的人们来说,如何将人的“行动”作为审美对象,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也许是一个陌生的、需要花大力气来讨论的一个话题。

  什么是“行动”?为什么人的“行动”如此重要,如此值得关注?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议题。它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学说。对于这位古希腊圣贤来说,他在处理人的活动方式时,并没有简单地与动物的活动方式加以隔离。据美国伦理学家兼政治学者玛莎·纳斯鲍姆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几乎创造了“欲望”(orexis)这个词,这个及物动词的原意为“伸出手去”、“伸出”,它指向并意欲得到世界中的某个对象,因而这是生命存在(包括人与动物)的基本形式。即使是人类的理性行动,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样一种拥有指向性的活动性质。因而,“理性行动是一种选择性的‘欲求’,就像其他类型的动物运动一样,理性行动指向被认为与动物需要有某种联系的对象。”16而如果人的生命及理性首先是指向这个世界,那么行动则是一切人类活动中更为根本的,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17。

  为什么“品质”反而没有“行动”那么重要?难道不去重视“品质”而要重视“行动”吗?一个人不是出于某种品质才去采取某种行动?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品质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人先天拥有的,既不是神赐也不是他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在他的实际行动中才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行动实践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因此,品质取决于行动,而不是行动取决于品质:“我们必须先进行现实活动,才能得到这些美德……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品质是来自相同的现实活动。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现实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相区别。”18因此看待一个人,不是看他心里想了什么或者嘴上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行动,以他那些看得见的行动来加以判断。

  “品质”如此,同样“性格”也如此。它不是存在于人们身上的某个神秘之物,在需要的时候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脱离“行动”而单单看其“性格”,是站不住脚的。比起“行动”来,“性格”与“品质”都是第二性的:“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格,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才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19其中对于“性格”的说法,可以看作一个“前古典主义”的立场。只是在保守的古典主义那里,性格才被弄成“典型”这样既定而封闭的存在,并被推上了舞台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9-07-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红亮]梁漱溟的乡村概念与生活世界
下一条: ·[王敏]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