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崔卫平]建立世俗世界的美学
  作者:崔卫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23930
 

  语言学家石里克曾经指出,形而上学的表述方式与某种诗歌的方式十分相似,它们都提供对于世界的想象性的说法,表达了对于世界的某种态度。石里克尤其提到了“抒情诗人”,认为形而上学家用一种接近抒情诗人的做法,不恰当地释放了自己的能量——那些形而上学家“如果他们有艺术才能,他们就能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10而放到诗歌修辞中来,形而上学实际上则更接近诗歌中的“隐喻”。所谓隐喻的特点在于:喻体(事物)和喻本(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喻体的存在仅仅是为了释放喻本的含义,是通向喻本的曲径;在与喻本发生关系之前和之后,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这与形而上学一心逃脱这个世界,不受其中事物的限制有暗合之处。在“隐喻”构成的世界中,人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只是一件空洞的、无意义的存在,等待被某种从天而降的“意义”所改造和修正。

  该是轮到“转喻”出场了。如果说隐喻用一种“垂直的”眼光来看待世界,那么转喻则用一种“水平的”眼光看待世界。当“转喻”以局部来提示整体或以少数代表多数,于其中喻本(意义)与喻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断裂的,而是不可分割的;所谓“意义”自始自终不能离开对象事物本身,离开了它自己则一无所有,那是因为意义不是事先拿在手里的一个魔方,而是附着于事物,只能在事物当中产生出来,因而转喻的活动完全倚助这个世界的“所予”,倚赖存在于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的那些可朽之物。说到底,转喻不像隐喻那样,提供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面貌,而是提供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副“速记”画像,为人们的肉眼所能够辨认。在这个意义上,转喻是这样一种叙述:它提供关于这个世界如此存在的可以触摸的“证词”,能够证明世界是如此这般地存在着和存在过,而不是别的什么样子。一个人当然可以对于世界有这样那样悲观或者乐观的看法,但是需要提供起码的证词,来证明这种看法的合理性,使其拥有一种说服力。

  因此,转喻受着物质世界巨大的限制,转喻的想象力必须贴着物质表象的屋脊在行走,需要有坚定的毅力和耐力,才能捕捉物质世界的轮廓和面貌,因为一旦走神脚底打滑,物质对象便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很有可能,我们所经历的教育传统,对于物质世界总是采取那么一种满不在乎和漫不经心的态度,物质世界在我们许多人的眼中,始终是雾蒙蒙的一团,“花非花、雾非雾”,一半是出于轻视即主观的狂妄,另一半是出于自卑即曾经经历的物质匮乏,没有来得及培养出看待物质世界那种坚实、丰满和富有尊严的眼光。在这个意义上,顺便地说——海德格尔的“物性世界”,同样是能够在我们的语境提供一种矫正眼光的。所谓“走向事物本身”,所谓“倾听”,是让“物”成为一种内在尺度和刻度,提供给失去尺度的人类。

  转喻的世界,比海德格尔的世界还要“野性”得多,“野性”这个词是匈牙利籍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用来形容电影世界的,对于我们这里的议题同样适用。按照皮洛的分析,电影正是在一个失去了神性的意义上,建立起一套世俗神话。无限接近日常生活的“转喻”,则构成了电影最常规的叙事手法。转喻的世界呈现那些凌乱不整、事无巨细的现象,尤其感兴趣那些掉在缝隙之中的不经意的东西,其边缘是粗糙的,形状是不定的,它们迄今名不见经传,就像街道上随时发生的那些偶然和意外的事情那样,拥有一种随风飘散的性质。比较起隐喻世界的整齐规整和稳定性,转喻面对一个杂草丛生、野花点点的不毛之地,拒绝运用一种现成的框架将其制服和驾驭;但是它不是别处,正是我们每天生活于其中的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转喻”的世界是一个探险的世界。本雅明曾经描述过这种探险的人——游手好闲者,他们热衷于“人口稠密”的地方,抓住“稍纵即逝的东西”,用“茫然、野性的凝视看着一切东西。”11他所面对的并非一个意义稠密的世界,而是一个意义延缓的世界;游走者并非为了双手抓满了意义,而是需要耐心地等待和证实。

  不期望超越于这个世界之上,转喻的活动“掉”入这个世界之内,与这个世界的熙熙攘攘、连续不断及层出不穷而为伍。人们的目光总是与一些局部的东西相遇,然而一个局部,总是牵连出另一个局部;一些少数,总是引导出另一些少数;一些片段,总是提示着另一些片段,因此,转喻要求一个相关的系列,要求在细节和事件之间进行过渡、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一件单独的东西,只有在与周围其他事物的关联和比照当中,才能凸现其本身;一个场景,需要与另外一些场景相比邻和对照,才能取得其本身。在这里,“差异”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而不是“与世隔绝”。因此,转喻的世界,是一个连续体的开放世界,许多东西不断进来,这个世界不断得到“延展”。

  当这个世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无限延伸开去,转喻的世界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动,换一些场景和事物,事物的含义则发生变化。不同的临时组合,则形成了不同的结构,从而构成不同的含义。皮洛进一步运用了人类学家斯特劳斯的“万花筒”的比喻:

  “这种逻辑颇似一个万花筒,万花筒里也有大大小小的碎片,它们可以形成各种结构图式。碎片是分裂和破碎过程的产物,自身存在纯系偶然……如果说它们必然有效地参与新型实体的形成过程,那就应当从不同视角来观察它们。”12换句话说,称之为“转瞬即逝”的世界,是因为其意义是在不断配置的场景中不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建构,而不是现成地蹲伏于某处,专门用来抵制这个世界的。

  问题至此,所谓“转喻”已经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文体和立场:它不是眼睛朝上、乞求与神灵发生沟通;也不是目光向内,在对于词语及世界的把玩中获得“自足性”;而是选择卷入这个世界以及让世界卷入自身之内;不断地将世界带进文学中来以及让文学不断地走出去;从这个世界出发以及能够返回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之内以及与其并驾齐驱,总之,它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平行的,而不是超越的。

  总之,面对如今的世俗社会,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以一种更加强劲的力量、强大的胃口,与身在其中的这个世界造成一种复合和对应关系;包括考虑如何将世俗的知识作为自己的知识学,将集市上的各种叫卖声作为自己的音韵学,将市场上的讨价还价作为自己的修辞学,以及将马戏团、嘉年华会的服装作为自己的色彩学,尽量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而不是脱离关系。

  笔者一直使用“世界”这个词,避免使用比如“现实”这样熟悉的用法,那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词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含义及理解,就其过去而言,它们并不代表着开放,而是意味着束缚和禁锢。在今天,禁锢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那便是自我禁锢。按照王一川教授在学生们面前的言论来看,如今思想解放最为需要的是宗教解放——那是一场自我解放,是人们从某种如同教会及其教条的束缚之下释放出来,从锈迹斑斑的世界中释放出来,还这个世界以意义,还人们自己以尊严和理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9-07-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红亮]梁漱溟的乡村概念与生活世界
下一条: ·[王敏]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