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壮鹰]诗歌与音乐
  作者:李壮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7 | 点击数:16921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权的式微,王朝所崇尚的古典礼仪制度及古典乐调也就跟着衰微,与“雅乐”、“古乐”相对,出现了较自由抒发感情的地方小调,也就是所谓“郑卫之声”,这种小调不但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甚至也使王公大人沉溺其中,《礼记·乐记》载魏文侯云:“吾端冕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可见郑卫的新声对他的吸引力是远远超过古调的,故孔子不止一次地切齿痛骂“郑声淫”(《论语·卫灵公》),“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论语·阳货》)。他说郑声乱了“雅”,如同紫取代了朱的正色地位,实在是反映了那时新歌取代了老调,老调渐渐被人冷落、被人遗忘的情况。孔子这个人对乐歌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阳货》),可见他对歌有多么热衷。但他作为古礼古乐的卫道者,却只喜欢老调,而绝对排斥新歌,一会儿指责人家把歌唱错了场合:“三家者以《雍》彻,子日:‘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一会儿又指责人家排错了舞列:“孔子谓季氏,八份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份》)而他听起老调来却是如醉如痴、摇头晃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子日:师挚之始,《关唯》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所有这些,都从反面证明当时新乐之充斥、古调之难得。《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段夫子自道:“吾白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夕。宋人郑樵《通志》卷七五释云:“仲尼初亦不达声,自哀公十一年自卫返鲁,质正于太师氏而后知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在孔子的时代,孔子本人对诗经各首的乐调已记不全,故他得请教了专门的乐师方能全部掌握。这都说明诗与乐在春秋时期己经开始发生分裂。

  诗乐的密合时期是在西周,《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周时天子或诸侯间举行大毅礼时奏乐与歌舞的情况:

  两君相见,揖让而人门,入门而县兴,拇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阔,下管《象武》,《夏翁》序兴。“二行中规,还中矩;和鸳中《采养》,容出以《雍》,彻以《振羽》。“二人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臀《象》,示事也。

  在这终歌舞中,《象武》、《夏翁》为舞蹈,《采养》与《振羽》皆为乐章,而《雍》即《诗·周颂·雍》,《清庙》即《诗·周颂·清庙》,它们是在盛大仪式上所唱的庄严的颂歌。

  《仪礼·燕礼》中讲周时君巨饮燕时的歌乐:

  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二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陵》、《白华》、《华恭》“二,乃间歌《鱼丽》、笙《由皮》、《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唯》、《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蔡》、《采频》。

  筵会上所演唱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南陵》、《白华》、《华恭 )) .《鱼丽》等,皆见于《诗经》中的《小雅》,而作为“乡乐”所唱的《关推》、《葛覃》、(卷耳》等,皆见于《诗经》的《周南》和《召南》。

  这再清楚不过地证明,《诗经》在当时原都是有词有调的歌,人们对它们也只是当作歌曲来听,而不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读的。这便是前代学者所谓的诗经“以声为用”、“以声为本”的时代。其实,那时的《诗》既然是歌,就必然是以声为本的。音乐意义上的歌与文学意义上的诗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二者虽都可以说是言词与旋律的结合,但后者以言词的意义为中轴,旋律只是意义的辅助,而前者却是以旋律、曲调为中心的。换句话说,歌的真正灵魂,主要不在于歌词的意义,而在于它的调门儿。故郑樵《通志》云:“《诗》在于声,不在于义”;“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程延柞《诗论》卷一五引),这用来说明春秋以前!(诗经》存在的原态,是相当正确的。那时人们对干《诗》(歌)最看重的只是曲调,仪式中的唱歌,除了颂歌以外,大抵听的也是曲调,至于歌词与筵会的主旨有什么联系,也没有人去深究。所以《仪礼》中所记的周代君臣饮燕,才可以唱《关眼》这样的情歌,唱《葛覃》这样的结婚女子回娘家的歌,唱《卷耳》这种女一子思夫的歌……。

  《诗经》中的“凤、雅、颂”,经生管它叫“三体”,这是因为他们错把古时的《诗》看成是象后来一样的文学作品,所以才认为它们的不同在于文章的写法和体裁上。实际上,正如王国维所说:“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观堂集林》二、《说周颂))),换言之,它们原只是不同凤格的乐调的名字。《诗·大雅·楼高》:“古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所谓“其凤肆好”,是说歌的曲调好听,《左传·成公九年》载钟仪唱歌“操南音”,范文子说他“乐操土风”,意谓他所唱的是乡土调,风也是曲调的意思。又,《吕览·音初篇》记载“南音”的来历:“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侯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日:‘侯人兮狩’.实始作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讲“西音”的来历:“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穆共取风焉,实作为秦音”。这两段话中的“取风”,就是借调的意思,谓《周南》、《召南》的调门是从涂山女的“侯人歌”借来的,秦国歌曲的调门是从殷整甲思家的歌中借来的。按以上的例子中,作为曲调的“风”,多指与宫廷音乐相对的,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曲调而言,故郑樵《通志·诗》云:“风土之音日风”。雅,旱先也是曲调之一种,《诗·大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箭不." ;,谓歌乐中即唱雅调,又唱南调也。颂,即颂歌、赞歌。王国维《说周颂》云:“颂之所以异于风雅者,在声不在容”,“今就其所著者言之,则颂之声较风、雅为缓也。”《礼记·乐记》中载子赣向师乙:“赐闻声歌各有其宜,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回答:“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一宽而静、柔而正直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与他所偏爱的文学体裁并无必然关联,但与他所偏爱的曲调却有直接联系,此《乐记》所谓“乐者性之华”也,很显然,师乙说何人宜歌《颂》、何人宜歌“雅”、何人宜歌《风》,所谓凤、雅、颂皆指曲调而言,细心的读者,可以从师乙话中领会出这三种曲调的不同风格。而最直接提到凤、难、颂的风格,要算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的季札观乐的评论:他说《郡风》是“美哉渊乎”,说《郑风》是“其细已甚”,说《齐风》是“映涣乎大风也哉”,说《雅》是“广战,熙熙乎,曲而有直体”,说《颂》是“直而不据,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擒,迁而不淫,复而不厌”二”凡此种种,皆从曲调的风格特点上作评。这充分证明风雅项原是乐调之名。而《诗经》既然原是以乐调来分类的,可见乐调是古代《诗经》的主干和灵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文艺学网 2007-12-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蔡春华]民间故事中的日本
下一条: ·[江敏]武当山吕家河民间礼俗歌──“待尸歌”漫议
   相关链接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邱丽萍 曾敏]桃江流域传统婚俗音乐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白莉 郁露]AGIL模型下云南澜沧老达保歌舞传承策略研究·[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梅联华]民俗音乐保护与传承初探·[陆帅]二人转正戏中的萨满文化初探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何志清 刘玉珏]赣南采茶音乐创腔手法中的“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
·[姚慧]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吴霜]亦乐亦俗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斯钦巴图]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袁正洪 陈如军]浅论诗经之乡房县民俗与《诗经》“二南”的千古传承遗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