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意图立足于“总体性”概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进行深层解构。他的理论一方面扩展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思想层次上体现出某种深化;但另一方面也误读了马克思的价值真涵,因此缺乏对革命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研究值得我国学者深思。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 总体性 文化革命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现代法国思想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既是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潮的鼓动者,更是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转向的杰出领航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这个新领域。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渊源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最早见于1936年他与居特曼合写的《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列斐伏尔正是在此书中首次提出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并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系统地建立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列斐伏尔正是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理解和重新解释来引申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在列斐伏尔看来,“异化理论和‘全面的人’的理论仍然是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指针”,但是要通过日常生活批判而使之具体化。异化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通过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阐发,把马克思只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扩大化,扩大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异化无往而不在,表现在生产力、生产、意识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本性的关系,充斥于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应该重视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的琐碎性、重复性和规定性是导致异化的重要原因,他反对将日常生活看作为一个位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领域,而是把它视为独立于经济与政治两个“平台”之外的一个新的“平台”,并且日常生活这个“平台”已经处于比生产更重要的主导性的位置,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压迫的核心地区,是新革命的源泉。
列斐伏尔之所以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那就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针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机械理解经济因素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列斐伏尔指出:“正如日常生活所表现的那样,经济和意识形态只有在发生革命危机的时刻才能提高到政治意识的水平。……那时候,社会实践中、自发意识中、群众生活和阶级生活中的一切因素都凝结在政治生活上。除了这些时刻外,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便互相分离,甚至分道扬镳。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尤其如此。这时候,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的东西,也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一方面已把经济现实、现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和革命的政治意识等等包容起来;另一方面又将它们掩藏和隐匿起来。所以一定要撕破面纱才能接触真相。这种面纱总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着,不断地再生产着;并且把日常生活内含的更深刻、更高级的本质隐蔽起来。”(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trans,John Moore,Verso,1991,pp66~67)列斐伏尔看来,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深刻的内容,从一个女人购买半公斤砂糖这一简单的事实,通过逻辑的和历史的分析,最后就能抓住资本主义,抓住国家和历史。这样,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什呈现出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偶然小事;一方面是更为丰富的社会事件。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揭示简单事实的丰富社会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行院)系统科研网 2006年02月27日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