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范内格姆]生活的日常永久性
  作者:[法]范内格姆(Raoul Vaneigem)   译者:张新木 戴秋霞 王也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6 | 点击数:10294
 

  有一种古老的命定意识在迷惑那些煽动革命的人们,命令他们走向经济将他们带到的地方:带向经济的现代化或导致自身的破产。如果说这种观念在1968年被人们所否定,这多亏了生者的主观意识的觉醒。对工作、牺牲、犯罪感、分离、交流和存活的拒绝,对被知识界话语轻易炒作的这种拒绝,证明人们已经能从清醒中获取养分,超越了单纯抗议的阶段,也可以说是面对现实,致力于让欲望细化的运动,关注生活的日常琐事,把生活从消耗它毁灭它的东西中解放出来。

  与生者割裂的意识是盲目的意识。戴着负面的黑色眼镜看待事物,这首先掩盖了人们能在自我的反面向前迈进这一事实。时下走红的思想家的社会分析在这方面揭示出一种持久的笑料。革命,劳动者自治,工人委员会等都是一些美丽词藻,在国家权力被地方集体砸得七零八落的时候,这都是一些羞辱人的词汇,因为地方集体作出的集体决定既不受政治代理人的干预,也没有发起人或上司的插手,也不会形成等级的制约。

  当然,我也不低估这种做法的不足,这些做法通常会受到自我保护的反应的限制。但这里会表现出一种尚无统一名称的行为,一种与过去老牌的群众运动决裂的行为。个体的人形成的整体不再变成一个群体,不再是可以任意治理的人群。

  此外,日常生活还证实了更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缺乏清晰度。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快乐和痛苦随意折腾的人,他们对生活了解得并不那么清楚。

  难道不是要等到犹太基督教纪元结束时,我们才发现在“生活”这个词的习惯意义外,涵盖着一个被存活打上标记的现实吗?现今的生活已经被商品的循环变成了存活,而人类在生产商品的同时,又按照商品的形象在复制自身。

  所有的人都处在这种个体的炼丹程序中,但又缺乏足够的注意力和精明程度,他们把这种被动状态和自暴自弃称之为“偶然”,以至于在地下活动以外,在腐烂和死亡以外,即在否认自我欲望的普通工序以外,灵丹妙药也无法医治。

  我觉得还有一种与个体自治意愿相反的感觉,一种肯定绝望的感觉,即处于敌对环境的全面围攻之中。消极就是放弃的托词,永远不想树立自我,永远也不想抓住自己生活的丰富内涵。

  我情愿在欲望之上建立一种清醒,让它每时每刻都照亮着生者抵抗死亡的战斗,更加肯定地展现商品日渐衰落的逻辑。我要培养一种日趋高涨的热情,要从我的生活中除去那些妨碍它消耗它的东西。总之,在我纪录的试验报告中,这一本书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部分。《论日常生活艺术》、《快乐之书》和《给生者的致词》就这样组成了持久性思考的三个阶段,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和若干成形的实践之间安排了一些可参照之处,其中的实践标示了一种长期的意图,即在重新塑造社会的同时也要创造自身。

  从对自然的开发和毁坏中获取利润,这种倾向在20世纪末决定了新的生态资本主义和各种新的生产方式。生者的收益不再把赌注压在他的枯竭上,而是放在他的重建上。创造生活的意识在增长,因为事物的意义都在说明这一点。各种欲望在回归到日常琐事后,哪一个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大的威力,它正在打破那些让它颠倒的东西,否认它的东西,使它物化成商品的东西。

  事至今日,没有任何想象敢于支持这一观点:即个体的炼丹程序不为其他目的,正是为了完成从非人性的历史向人性的实现的转变。

  (此文为范内格姆的名著《日常生活的革命》一书的第二版序言,此书中译本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实践与文本 2007-09-0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德赛图]《日常生活实践》序言
下一条: ·[练玉春]开启可能性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国太]革命文艺的“生成”: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创编机制研究·[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