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汪民安 冯珠娣 赖立里:身体,日常生活与政治
  作者:汪民安 冯珠娣 赖立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5 | 点击数:16689
 

  冯:把身体当成出发点可以作为一种观点。但如把身体作为纯物体性的东西进行研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当下的中医科学化,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证明中医是科学的,需要不断寻找它的物质基础;而我们知道中医理论中身体是气化的结果,是灵活的、流动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纯物体性的。这个矛盾在中医科学化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尽管中医自己的话语可以对气化的身体有很清楚的表述,但是强大的现代科学的影响,以及毛泽东以来的中医发展,一直是在致力于寻找中医的物质基础。这就产生了很多很难解决的问题。

  主持:所以身体并不是想当然的一个简简单单的生物体,而是内外各种力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身体不是问题的起因,而是各种问题交织的结果。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看社会?或者说,能否作"身体"的社会学研究?

  汪:尼采和德勒兹的"以身体作为出发点"的理论,被海德格尔批判过:海德格尔认为尼采还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陷阱中,因为他设置了一个本体论式的基石:身体或者权力意志。但是身体,或者说,尼采的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一个本体,因为,身体是流变性的。"身体当成出发点"是一回事,但同时身体是否可以作为客观研究的对象又是另外一回事。我想正是因为身体的流变性,将身体作为出发点和身体不能被科学化地对待恰好是一致的。身体确实可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进程的出发点,我们可以从身体的角度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身体,身体和社会互相作为核心性的东西来对待。身体作为出发点,但身体本身同样也恰恰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身体是可变的,是在动态之中,是不能被客观的科学眼光所能捕捉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可变性,社会历史才能不断地改变身体,不断地在身体上刻上某种印痕,不断地让身体发生某种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身体不可以以完全静止的呆滞的眼光来看待。正因为身体具有可塑性,社会和历史才可以反复地作用于身体之上。如身体像磐石一样稳定不变,那么社会历史不可能同身体发生关系。所以身体一方面可以作为社会理论的核心性的基石,但另一方面又不可以客观的知识和真理的对象来对待。

  冯:确实是这样。从社会科学来说,传统上曾经从一个角度以身体作为出发点,但没有真正深入到对身体的理解和身体的探求中去。譬如所谓"身体的自然的需要",我们并不了解身体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是把我们自认为的"需要"强加给身体。也许我们可以再深入谈一下身体是由历史中的各种社会过程组成的,从这一点我们可谈一下有没有身体社会学?

  汪:当然肯定是存在这样的一个身体社会学。因为社会历史在不断地改造身体,按照福柯的说法是,历史在不断地摧毁身体,历史存在于身体的表面。福柯也很具体地研究了惩罚身体或规训身体的这个历史进程。在福柯那本"惩罚"书的开头描写了对弑君者实施的酷刑:五马分尸的方式将他给杀掉了,这是历史的权力对待身体的一种方式。开始是暴力对身体的惩罚,最后变成了监狱对身体的干预和改造,监狱的功能实际是纠正身体、使人的身体合乎规范。当然还存在各种规训权力,这些权力实际是让身体成为一个有用品,成为驯服的对象,让身体成为驯服而有用的东西,把身体当成生产工具来对待和生产,权力在反复地改造、制造和生产出他们所需要的身体。身体完全成为权力的产品,所以说历史是有策略有意图地制造出身体。而身体恰恰反射了这种历史的痕迹。福柯的这种研究,我想无论如何都可以算是一种身体社会学研究了。

  冯:我完全理解,身体社会学最根本的是 "身体史",而且从身体社会学来说,福柯的研究还表明了不只是社会学,还有经济学、社会阶级、各种体制,甚至空间的安排和组织都是生产身体的技术。

  主持:这是否同时涉及到了"身体的也是政治的"这样一个问题?

  汪:整个社会利用各种丰富的权力技术,并且带有各种战略性意图来改造身体和生产出不同的身体,这肯定是多种多样的,绝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

  冯:甚至可以从对身体的空间的安排,从体制的角度看政府的控制、政府的组织,萨斯(SARS)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汪民安的那篇关于萨斯(SARS)的文章(《东方》2003年第8期)很详细地讨论了政府的控制和政府的组织。

  汪:权力如何一层层地把个人的身体局限于空间当中,把个体的身体同别的身体尽可能地隔离,这实际是空间对具体身体管制的一个实例。

  冯:从我的研究看也是这样,住在胡同、平房、四合院这样狭小空间里的人们,他们的居住情况往往是被忽视的。因为对于整个城市来说,人们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的规划,即现代城市该怎样变化;而在平房这样的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经验和体验则很少被提及,具体的身体生活很少被注意。

  汪: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讨论现代的家庭空间、现代家庭空间的生产模式,家庭中的空间对孩子,对父母都有什么影响?家政怎样借助于空间而展开?比如:孩子的卧室与父母卧室之间的位置摆放关系会怎样影响他们的身体。通常孩子的卧室是没有钥匙的,而父母一定有孩子卧室的钥匙,但孩子决不会有父母卧室的钥匙。这样,孩子的身体总是处在父母的监视之下,但父母却能摆脱孩子的目光。此外,四合院中生活的人,塔楼中生活的人,住在别墅里的人,他们的身体姿态、身体的形象,包括惯常的声音大小都是有差异的。显然,日常的空间本身对个人的身体直接有一种塑造力,有一种生产性。

  冯:所以这些住在平房里人的日常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值得研究。我个人很关心那些住在这么小的空间里的众多的人们。随着北京城市拥挤的情况不断加重,人们被迫接受越来越差的基本生活条件。住在平房,连最根本的条件如空间、空气和用水都很困难。对现代北京人的身体生活来说,这些情况是很核心的,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但同时这些人的感受又往往是被忽视的。这样的空间安排有一个很基础的逻辑,就是人的定义,人是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吃什么样的苦。

  汪:所以,你看看,现在我们所谓的空间本身已经变成我们生活的最大动力来源,拼命工作的目的无非是使我的空间居所能够更大一些。普通人的生活目标就是空间目标。这一点,很符合身体的本性:身体的本性就是(按照尼采的说法)身体之力的反复繁殖,而空间的扩充和身体之力的繁殖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可能是身体和空间二位一体的游牧。既然力的本性都是要扩张自己的空间,作为力的身体也要不断地扩张自己的空间。多数中国人生活的动力是要买一所更大的房子,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已经不是居住机器而是生活的目标。这可能与身体的本能有关,身体不断地扩张自己的空间。您说的人到底能吃什么样的苦,我对此的理解是:身体之力到底有多大的弹性限度?

  冯:说到这个,我过去在农村作过一些研究,村民对他们自身身体角度的优越性是很清楚的。他们认为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居住,有清新的空气,有更新鲜的蔬菜水果。城市的生活没有这些,村民有他们自己的道理说"我们过得挺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当代文化研究网 2005-3-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日常生活: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切入点
下一条: ·[德赛图]《日常生活实践》序言
   相关链接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王子麒 鞠高然]具身性范式下的群体认同与流动边界·[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
·[孙小淳]从“积淀”中来:非遗劳动号子的基因档案、气理机制与身体想象·[彭树欣]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礼
·[李鑫睿]“吸猫”:都市趣缘群体的民俗交流实践·[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胡玉福]手作体验中身体经验的转化与诠释:基于广绣体验活动的实践
·[葛颖娅]非遗表演中的身体展演研究·[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