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察与比较
以上简要记述了以农历七月或八月里举行的有关祭祀祖先或祭祀灵魂的仪式,在这一章里拟展开观察与分析。首先,将上述仪式行为的基本要素简略综述如下:
1.仪式名称:上述个案里福建地区除泉州叫普渡之外,大都是七月半、鬼节等民俗称呼;冲绳和日本本岛称作盂兰盆会。其中,普渡、盂兰盆会是两个明显带有佛教色彩的仪式名称。“普渡”,是佛教指广施法力使众生得到解脱之语,盂兰盆来自梵语ullambana,意为解救倒悬之苦。盂兰盆会·盂兰盆节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目连为救母遵照释迦教示,于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万僧众的故事。历史上把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超度先人的盂兰盆会又叫做普渡大会,将二者同视。由此可推知日本和泉州的仪式名称最早的来源是同一的,不管其实质内容如何,仪式名称都是借自佛教仪式的。
2.祭祀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祖先,第二类的祭祀对象概念上比较模糊。血缘和非血缘都包在第二类的对象内,有野鬼、鬼魂、野魂、孤魂野鬼等称呼。诸多称呼里的“鬼”,可以解析为多层含义,因此这里想避免用“鬼”这一含混概念。在此将第二类归纳为两种,,本文权称其为第一魂群、第二魂群:第一魂群是指本村或本家族死在外面的、夭折的、无后人的人之魂,第二魂群是泛指与人们没有血缘关系的无家可归、无子孙祭祀因而到处游荡的“鬼魂”,是佛教仪式普渡和盂兰盆会的“施食·施饿鬼”法会祭祀的对象。 根据田野调查得知,在人们的意识里,第一魂群会有时给人们闹些小问题但不会危及整个生活甚至生命,第二魂群对人们生活、生命有一定威胁性。
冲绳、日本本岛基本上只祭祀祖先,夭折的家人即第一魂群也在祭祀期间受到妥善接待,在自家享受祭祀。闽北一般也只祭祖先。闽西有多种组合形式:祭祖先和第一魂群的村落、祭祖先和第二魂群的村落。闽东福州上午祭祖先下午祭第二魂群,闽南泉州七月半祭祖先,轮流普渡日祭第二魂群。从个案看,闽东和闽南祭祀祖先和第二魂群,祭祀对象区分得比较醒目。
3.仪式特征:分析个案得出的印象,是仪式既具有超地域的共通性(a.b)也具有各个社区的特性(c.d)。
a.敬畏魂灵:祭祖,是所有个案包含的要素。说明这些地区都存在灵魂信仰,对人死之后的魂念念不忘,出于敬或畏之心,定期对其祭拜,。人们对死后魂灵的分类(祖先或鬼魂),又产生出祭拜仪式和祭祀内容等细节上的区别,从而形成祭祖仪式和祭第一、第二魂群的仪式。这是超越地域超社区的一个共同的观念特性。
b.社交功能:每个社区的个案显示出祭祖、祭第一、第二魂群的仪式都不是在个体家庭里封闭式举行的。每个被祭祀的“祖”的子、孙,都要一年一度地在这期间跨社区地聚集到供奉“祖”的人家;住在同一社区的亲戚们也要互相走动、问候。福建多数地区祭祀后的宴请,则更超出一般血缘、亲缘走动的交际圈。泉州的“吃普渡”构成每年一度的大交际网络。虽然有文章指出吃普渡的根本原因是普渡食品不易保存,意在尽快消费,但在今日很少有人完全出于这个目的来邀宾请友的,客观上起到的增进人们相互交往机会的作用不容忽视。
c.时间不统一:传统的七月十五日当天式(闽西永定、长汀部分村落、闽北大部村落)或社区、村落轮流式(闽南泉州、闽东福州、闽西连城、长汀部分村落)两类。日本虽是七月十五前后三、四天,但是依据阴历、阳历或人为错后一个月的“旧历”,使得实际举行的“盆”仪式时间前后出入极大,但就某个村落或社区来看,时间距离不大。泉州的普渡前后拉开的时间距离最大,换言之是祭祀时间持续最长的地区。
d.仪式性质不同:日本现行“盂兰盆会”习俗,原作为“施饿鬼(又称施食)”法事最早传入日本皇家宫廷,后贵族阶层效仿宫廷于七月十五日在佛教寺院举行。传入民间沿至今日的,是已经演变为请祖先回家接受子孙祭祀的仪式[5]。因此,冲绳也好日本本岛也好,现行传承的、其仪式名称明显来自佛教的“盂兰盆会”仪礼,已经脱离佛教原有的仪式内容,虽然有僧侣念经等若干佛教式行为在内,但民间“盆”仪礼的实质是祭祖。
福建各地的个案说明,这里的仪式往往是两种仪式的复合型。在人们的意识里,祭祖先和祭游魂(包括第一、第二魂群)仪式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形成上下午区别祭、昼夜区别祭以及错开日期祭等做法。同一天祭的仪式兼有祭祖、施食两种仪礼的性质。经济原因导致仪式日期错开的泉州普渡仪式也是祭祖仪式加“施食”仪式的复合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