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
  作者:刘晓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3 | 点击数:26449
 

  73、76、83、87、88 William A Wilson, 1973, “Herder,Folklore and Romantic Nationalism”, Journalof Popular Culture, 6.

  74 [ 联邦德国] 卡岑巴赫: 《赫尔德传》, 任立译, 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第16—17页; [苏] 阿·符·古留加: 《赫尔德》, 侯鸿勋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174页。

  77 关于这两部作品的真实性问题, 参阅[美] 阿兰·邓迪斯: 《伪民俗的制造》, 周惠英译, 载《民间66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78 [ 联邦德国] 卡岑巴赫: 《赫尔德传》, 任立译, 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第22- 23页; [苏] 阿·符·古留加: 《赫尔德》, 侯鸿勋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174页。

  79 [ 美] 阿兰·邓迪斯: 《伪民俗的制造》, 周惠英译, 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80、82 Christa Kamenetsky, 1973, “ The German Folklore Revival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erder's Theory of Naturpoesie”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6.

  81 同注72; [ 苏] 阿·符·古留加: 《赫尔德》, 侯鸿勋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57—74页。

  84、85 Sammtliche Werke, ed.Bernhard Suphan ( 1877—1913; rpt.Hildesheim, Germany, 1967—1968), IXvols, pp528、530—531. 转引自William A Wilson, 1973, “Herder,folklore and Romantic Nationalism”,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6.

  86 T.Benfey, Geschichte der Sprachwissenschaft und orirentalischen Philologie in Deutschland ( munich,1869) . 转引自William A Wilson, 1973, “Herder,folklore and Romantic Nationalism”, Journal of PopularCulture, 6.

  89 [ 意] 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田时纲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192- 193页。

  90 [ 美] A·O·洛夫乔伊: 《观念史论文集》, 吴相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参见第12- 33页。

  91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下) , 马元德译,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第213页。

  92、93 Giuseppe Cocchiara, 1981, The History of Folklore in Europe, tranlated from Italian by byJohn N.Mcdaniel.ISHI, pp170—172、169。

  94、95、96 Roger D.Abrahams, 1993, “Phantoms of Romantic Nationalism in Folkloristics”, The Journalof American Folklore, Vol.106, No.419 ( Winter, 1993) 3—37.

  ( 刘晓春: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

  (刊于《民俗研究》2007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
下一条: ·[毛春伟]杨慎研究之历史与现状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