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来, 民俗学的浪漫主义传统对于民俗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了民俗学研究的对象, 更在于发掘了原始野蛮人创造的神话、史诗、歌谣这些被启蒙思想家视为人类知识谬误的历史传统的意义, 真正将这些由蛮荒世界的野蛮人创造的传统纳入到人类精神世界的知识体系, 这对于整个西方知识界来说, 其意义应该更在于维柯、卢梭、赫尔德等人对这些蛮荒精神世界的研究中所倡导的文化相对主义的知识追求, 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的反思意义, 以及民俗作为知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政治、社会政治的意义。民俗学正是在这种大的知识背景下发现居住在遥远时代、遥远异域他乡人们的习俗与文化, 这些习俗与文化由于其时间、空间的遥远距离, 往往被人们过度地赋予了与现代文明的成熟相比较的简单、自然、感性、粗糙、朴野等等种种观念。今天,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浪漫主义传统创造的一系列话语成为民俗学界的学者理解———或者应该更恰当地说———想象、研究、表述民俗的支配话语, 被学者不加鉴别地运用于文明发达的国家、民族的民俗文化研究之中, 并且无视社会历史变迁对于民俗文化的影响, 想象民俗文化永远都是停滞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另一个世界, 传统/现代、野蛮/文明、落后/先进等等典型的二元对立话语成为民俗学难以逾越的学术传统。
维柯、赫尔德运用想象而达到的同情的理解, 认为神话、史诗、歌谣、古代礼仪等等背后蕴涵了一个民族的真实的历史。对于民俗学来说, 更多地是继承了他们所创造的对于神话等历史传统背后的真实历史的索解, 这种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科学体系的建构, 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知识体系, 但是另一方面, 却也确立了民俗学一个至今同样难以跨越的学术传统, 这就是探求民俗事象之本真性的传统, 民俗学想象在无限变异的民俗事象之中, 总有一个真实的本原, 追寻这个64真实的本原成为民俗学的重要任务, 这种追求本原的学科原始冲动, 成为不断刺激民俗学建构民俗事象本原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 在维柯、赫尔德等探求神话、史诗、歌谣等传统背后的真实历史的同时, 他们往往将这些历史传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精神联系起来, 神话、史诗、歌谣等等是民族历史之真实、民族精神之象征的叙述, 成为民俗学学科最为经典的话语表述。因此, 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关于古代神话、史诗、歌谣的研究, 基本上奠定了民俗学的学科对象、学科的学术意向、学科话语关键词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表述方式。
思考民俗学浪漫主义的传统在今天可能还有另外一层特别的意义。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炙手可热, 而在运动热闹的背后, 存在着背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初衷的隐忧, 民俗一旦被赋予太多的社会- 政治意义, 就越来越脱离生活的语境, 成为政治、资本与知识分子手中的玩偶。浪漫的民族主义赋予民俗文化政治意义, 使民众成为一个社会- 政治符号, 是民俗学学科形成以来民俗学挥之不去、伴随至今的幽灵。关于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在今天的潜在影响, 其中的深义, 尚待后续研究另行深入探讨。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民俗与民族国家认同”系列成果之一, 项目批准号06JA850009)
1 本小节的部分内容曾以《维柯的“诗性智慧”——民俗学史的视野》为题发表在《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此处引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论题的完整性, 敬请读者谅解。
2、3、4、5、10、11、12、15、33、43、53、54 Giuseppe Cocchiara, 1981, The History of Folklorein Europe, tranlated from Italian by by John N.Mcdaniel.ISHI, pp7、16、20—21、28、110、106、106、110、116、120、116—124、120.
6、7、8、13、27、28、30、31 [ 英] 伯林: 《反潮流: 观念史论文集》, 冯克利译, 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分别见第3、3—4、4、120、120、120、123、139、140—141页。
9 [ 日] 松尾幸子: 《德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现状》, 载王汝澜等译《域外民俗学鉴要》,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版。
14、16、17、18、19、20、21、22、23、24、25、26 [ 意] 维柯: 《新科学》( 上、下) , 朱光潜译,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65民俗研究2007.3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分别见第105、164—165、182、119、119、9、171、181—182、454、199、452、103—104页。
29、57、60、63、65、66、67 Isaiah Berlin, 1976, Vico and Herder,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pp56、146、57、156—163、153、184、174.
32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下) , 马元德译,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第213页。
34、35、36、37、38、39 [ 法] 卢梭: 《论科学与艺术》, 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分别见第9、10、11、21、27、14页。
40、41、42、44、45、46、47、52 [ 法]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李常山译, 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分别见第27、37—38、106—107、84、120、98、99页。
48 [ 美] A·O·洛夫乔伊: 《观念史论文集》, 吴相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4页。
49 [ 美] 雅克·巴尊: 《古典的, 浪漫的, 现代的》, 侯蓓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20页。
50 [ 美] 欧文·白璧德: 《卢梭与浪漫主义》, 孙宜学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68页。
51、55 [ 英] 以赛亚·伯林: 《自由及其背叛》, 赵国新译, 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分别见第42、40—41页。
56 凯斯·安塞尔- 皮尔逊( Keith Ansell- Pearson) : 《尼采反卢梭———尼采的道德- 政治思想研究》, 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第6页。
58、59 Isaiah Berlin, 2000,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Pimlico, pp52—53、56.
61、62 罗杰·豪舍尔, “序言”, 《反潮流: 观念史论文集》( 伯林著) , 冯克利译, 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26页。
64 李宏图: 《论赫尔德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6年第6期。
68 哈曼( Johann G.Hamann, 1730—1788) , 普鲁士基督教思想家, 信仰主义者, 康德的友人, 认为真理必然是理性、信仰和经验的统一。
69、70 [ 联邦德国] 卡岑巴赫: 《赫尔德传》, 任立译, 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分别见第12—13、13—14页。
71 [ 英] 伯林: 《反潮流: 观念史论文集》, 冯克利译, 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第8页。
72、75 Isaiah Berlin, 1976, Vico and Herder,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pp56、16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