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刘晓春]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
  作者:刘晓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03 | 点击数:21004
 


  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现有4600余人,曾、廖两姓占绝大多数。三僚村的形成,肇始于曾廖两姓始祖。相传唐朝末年风水大师杨筠松,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且扶危济困,深受客家人赞誉,称其为“杨救贫”。杨筠松晚年与两个入室弟子曾文 、廖卜居兴国梅窖洞,三人各建一寮遮风避雨,从此定居下来,是为三寮(现称三僚)。曾姓、廖姓各以曾文、廖为三僚的开基始祖。杨筠松将青囊秘旨授予两位徒弟,世世相承,三僚成为风水形势派的发源地。

 

 

 

  1.四维八景

  三僚村表面看与其他客家村落无异,但经过历代风水先生的点化,三僚的山山水水都被赋予了人文内涵,最著名的为“四维八景”。《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曾、廖两姓分居三僚村的两边,中间有一个自然的界限,恰如太极中的“两仪”;三僚村人还在村落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方位建筑了东华寺、南箕庵、西竺寺、北斗寺,象征“四象”,三僚人称之为“四维”;三僚村曾、廖两姓各有不同的“僚溪八景”,象征八卦,廖氏的“七星池”便是“八景”之中的风水杰作。

  “七星池”是三僚廖氏最为经典的系列风水建筑。廖氏屋场逼仄狭小,村落建基在倾斜的山坡上,后山巍峨高耸,悬崖壁立,从山上下来的两条溪流直冲廖氏屋场的中心地带,水流、山势均来势凶猛,而且前方横着一条低洼的河流,整个地势危峻陡峭,宅基地前方深陷,整体地势不宜人居。明洪武年间,廖氏族人在本族堪舆术士廖厚公的主持下开始修建“七星池”,以“文公无蚊祠”和“月洲堂”为轴心,在无蚊祠的后方构筑章罡土,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由北而南开挖了“天乙池(土)”、“犁头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墨斗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等七座小水池。七星池如人体的七窍,疏通化解了从山上直冲下来的两股山溪以及凶猛的山势,起到了藏风聚气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村落四处开挖了108口水塘,象征人身上的108个穴位。

  一般而言,真正符合风水理想模式的人居自然环境并不多见,风水学说的成功之处,不仅仅能够寻龙捉脉、察砂观水、确定真穴,使风水玄奥理论具体化;更在于依据自然的地理形势,通过人工的方式修补、改造。开渠引水、筑塘蓄水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七星池就是利用风水术对自然的水流形势进行改造和化“煞”的典型。本来是四“煞”临身的廖氏屋场,利用溪流敞开的自然水路,充分吸纳了自然生气,七星池如流觞之曲水,蓄积了自然生气,使廖氏屋场成为一个气韵生动、藏风得水、蓄气聚财、人财两旺的风水宝地。

  廖氏在开挖“七星池”和108口水塘的同时,在“文公无蚊祠”的后方构筑了一个长十余米、高约二米的土墙—“章罡土”。分洪是章罡土的实际功用。每当山洪暴发的时候,章罡土将一部分水流引入七星池,另一部分则分流到章罡土旁边的一条小河。如此看来,与章罡土的实际功用相比,七星池更应该是堪舆术士的风水操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
下一条: ·[刘晓春]山歌与春节
   相关链接
·[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李一]重庆大足宝顶香会田野考察
·[黄清喜 刘永发]江西非遗研究·[黄景春]从厌镇鬼神到祈求风水荫佑
·[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杜思慧]江西赣县夏浒古村的保护与旅游现状调查
·[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生柱]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的互构——基于冀南两村白猫黑狗传说的田野考察·[李向振]冀南涉县娲皇宫庙会香社组织的田野考察
·[刘智英]行走在田野中的智慧——走进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张洪彬]巫术、宗教与科学:重思晚清的风水批判
·因类制宜 精准施策——曲艺保护的江西实践·[段友文]南蛮盗宝型传说母题的文化阐释
·江西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李文杰]胶东民居“新风水邻里空间”的叙事建构
·[沈慧玲]中国民间信仰在泰国的传承·[原源]异乡田野考察记
·[郭冰庐]马坊牛王会文化共同体民间宗教信仰祀神社事活动田野考察报告·[李柯]汇龙潭与明清嘉定县科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