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历史视角与田野调查:我的台湾庶民戏剧研究
  作者:林鹤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27 | 点击数:16549
 
 
  2.以歌仔戏「做活戏」为观察中心,探索民间即兴剧场的形成。
 
  首先追溯戏剧史中的即兴剧场,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十六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喜剧Commedia dell’ Arte,及十至十三世纪的宋金杂剧院本,并以所有大陆地方戏曲剧种为参照对象,探讨民间戏曲即兴戏剧的共通机制。再从剧种发展历史分析歌仔戏「做活戏」剧场的形成和条件。
  歌仔戏对于戏剧的本体观念,决定它偏好什么样的题材,以及如何透过剧场去说故事。戏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民间的艺人和观众而言,可能太抽象,也太深奥了一点。但至少可以从戏剧创作者所认知的,吸引观众看戏的因素,观察他们如何看待戏剧对观众的意义。
  戏院的广告是很好的观察对象。笔者曾根据1950-1961年歌仔戏黄金时期的《联合报》歌仔戏演出广告为主要资料,观察此时的演出活动[4]。总结业者招徕观众的种种诉求,总结出歌仔戏「视戏剧为娱乐」的本体认知。
  歌仔戏内台剧场较一般传统戏曲更重视声色视觉的表现。在即兴表演状态下,「演员演技」与「剧情特色」都带着强烈的通俗娱乐本质,而「『四句联』对答」,做为强调演员即兴表演功力的审美要求,更是「幕表戏」的代表性特色。以上种种,和「幕表」(艺人称「台数」)编剧只要求编出一个情节骨干,其余仰赖演员临场发挥的创作机制是两相呼应的。换言之,歌仔戏的戏剧观及审美取向,助长了歌仔戏「做活戏」剧场的形成。  
 
  3.探讨歌仔戏「台数」(幕表)编剧的创作机制和法则。
 
  以历史上的内台剧场(1920s-1960s)和现今的庙会剧场对照,观察其整体创作机制,包括(1)剧场配套条件。(2)讲戏人的编剧程序等。其次,讨论几个重要的创作法则,包括:(1)构想剧情骨干。(2)拟订「台数」。(3)以即兴表演铺陈故事细节的具体技术。
  因为专长与生活的不同,歌仔戏讲戏人编排一出戏的过程,略有个别差异。但大体而言,无论「捡戏」或新编,都经过以下几个程序:(1)选择题材或材料。(2)构想剧情骨干。(3)拟订幕表:安排场次及上场人物。(4)分派角色。(5)讲戏。(6)局部套戏和排戏。(7)演出时「含戏出」。
  得注意的是,排出一个「幕表」(「台数」),只在「幕表编剧」整体程序的准备阶段,直到根据「幕表」讲戏,演员加入其间,共同协商,才进入创作的核心。而上台以后,更是即兴表演的正式展开。
  本研究并对讲戏人如何捏合剧情骨干、如何拟订幕表及如何讲戏进行重点观察记录,归纳其间的原理原则。
  讲戏人主导的是故事梗概,场次安排及角色分派。但上了台以后,如何以即兴表演铺陈故事细节,虽然可以事先和讲戏人沟通,但主要须仰仗演员发挥。「做活戏」并不是演员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经过了一番不容易的养成过程。
  过去演员入戏班学习,首先必须学会一些打底子的「教育剧目」,熟记其中的唱词、四句联和程序化说白(如上下场诗)甚至表演桥段等。早期常以《山伯英台》、《陈三五娘》、《陈杏元》、《白蛇传》等四句联的老本子打底。熟记了老本子的内容后,便可以将其中诸多场景的唱词、说白,甚至整段表演,稍加改变,套用到其它戏出的类似情景中。认真的演员,会在学戏的过程,记下自己觉得值得记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腹内」。 
 
  4.歌仔戏「活戏」剧目研究。
 
  探讨题材来源、故事的变形与叙事的程序化,以及从中所见的庶民生活与文化。
  歌仔戏剧目分「古路戏」与「胡撇仔戏」两类。「古路戏」剧目大部分移植自其它剧种,由于做的是「活戏」,留给演员对历史人物许多自主的表现空间,相较于其它剧种,出现了简化、趣味化及剧场效果化的变形。种种对于既有剧目的变形,表现了歌仔戏在庞大传统下「自我」的呼之欲出。
  而「胡撇仔戏」则是以商业剧场的气性和养料,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戏剧新品种。相较于其它主流传统戏曲,「胡撇仔戏」的叙事程序展现了全新的内涵。这些程序犹如表演的「小单元」,正是组织成套的表演手段。在即兴的舞台上,艺人掌握的表演手段愈丰富,「腹内」就愈好。它们不经意却很生动的反映了剧种流行的生活阶层,以及表演创作者对剧场的概念。「胡撇仔戏」的「叙事程序」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并非某一个「个人」的发明。台上的演出愈贴近观众,引起的共鸣就愈大,它成为叙事程序的可能性就愈高。
  从剧目的题材偏好,情节走向以及表演风格,我们看到它的观众阶层、剧种性格和审美特质。 
 
  5.歌仔戏「做活戏」讲戏人才研究。
 
  探讨讲戏人才的养成、著名讲戏人及其专长,并分析讲戏人的三个类型:「传播型」、「导演型」及「编剧型」及代表人物。
  「传播型」讲戏人主要功能是把剧目从一个剧团带到另一剧团。「导演型」讲戏人除了传播剧目,还强力主导戏剧的演出风格,并加入个人偏好的技巧。这两型讲戏人都不创造新剧目,但即使是「传播型」讲戏人,也会因应戏班条件,调整角色和情节;「导演型」讲戏人透过指导演出,变动的内容更多。换言之,他们虽然并不带来新剧目,对剧目都会进行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改编创作。
  依笔者采访当今讲戏人的经验,绝大多数讲戏人属于「传播型」;较少数以导演见长;而可堪划归「编剧型」的讲戏人,更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例如:陈胜国、颜珠红(木耳)、陈清海、王束花、庄金梅、吕琼珷、陈进兴等人。这些「编剧型」讲戏人的创作仍以改编既有故事为主,凭空造设者较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董晓萍]田野关系是理论与方法的双重工具
下一条: ·[陈泳超]“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解读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
·[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