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做为剧场文化现象的意义和建言
戏台的存在,强烈表征「酬神」的意义,至于戏台是否适于演出,以及使用率的高低都不重要。对于庙宇而言,戏台在结构上是「献台」的延伸,表征性大于使用性。
拥有许多「椅子出租」据点的地区,就是所谓「戏窟」之所在。「椅子出租」地点证明了庙会演戏在「酬神」之外的另一主体「戏剧」的存在。而这两大主轴正是庙会剧场中的两大主体,说明了「仪式性」与「艺术性」相互依存的关系。
全台湾拥有戏台的庙宇不少,然而拥有「椅子出租」传统的,却只有台北地区和台南市两个地方。回归剧种的发展历史,歌仔戏自1960s因为不敌电影的竞争,离开「内台」商业戏院,进入宗教酬神剧场,取代了北管戏,成为庙会演剧的主体剧种。从而将它在商业戏院的剧目、表演艺术、创作机制、观剧习惯等移转到庙会剧场,「椅子出租」就是这一移转的鲜明痕迹。台北地区和台南市正是过去台湾商业戏院演出歌仔戏最盛的两个地方。
戏台既然主要作为「酬神」的表征,那么专业分区的观念就非常重要。平时,它必须有观赏的价值,而不是像停摆无用的物体被弃置在一旁。此外,做为一个剧场,一年虽然不过演几天戏,提供安置器材、景片的基本设施仍然必需完备。这部分,政府相关单位可以透过补助的方式,针对地方较大的庙宇戏台,优先加以辅导改善。这是对现有资源的重建,马上可以看到成效。条件较好的甚至可以开发成小区剧院,提供各类表演艺术(包括现代)使用。
台北地区查访到的「椅子出租」地点还有34个之多,它说明了观众依然存在的事实。许多地方只要一翻新,「椅子出租」地点可能就消失,观众就会隐藏起来。顺应在地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是建全艺术的根本做法,也是当务之急。「椅子出租」代表了一个存在民间的活络的看戏机制,它的背后,有庞大的戏剧观众资源,牵涉包括观光、剧场、剧种发展各层面,亟待重视和再开发。
世界著名建筑有很多是教堂,同样的,中国传统建筑精华,也有很大部分集中在寺庙。传统宗教场所和活动方式必须跟得上时代,否则终将没落。
三、范例二
国家科学委员会「歌仔戏的戏剧概念与理论建构(I):以叙事学为重心」
戏剧理论出现在戏剧诞生之后,一方面作为戏剧实践的总结;另一方面,透过评论分析,往往也能够为戏剧下一步实践指出可能的方向。
台湾歌仔戏形成于二十世纪之初,起步甚晚,然而至今也有约百年的历史。随着它在剧目、音乐、表演各方面实践经验的累积,已透过摸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年,受到相当程度认同的美学经验法则,可想而知必有可观之处。然而,由于歌仔戏来自民间,这一套由民间艺人创建的美学法则鲜少被当作正式的戏剧概念对待,更遑论著书立说以为议论,甚至形成理论体系。
对剧种的成长而言,总结理论,建立轨迹,以为持续发展之引导,有着绝对的必要性!有鉴于此,这个计划以叙事学为重心,采辑歌仔戏既有的戏剧概念,尝试整理出可掌握的原理原则,并进行评析探讨。意图为歌仔戏叙事理论建构一个体系化的初步内涵。
台湾民间职业歌仔戏剧团,系采用「幕表戏」的方式创作和演出,艺人们称为「做活戏」。这种目前盛行于外台庙会剧场的「做活戏」即兴表演方式,源自过去内台商业剧场长时间(1920s-1960s)的实践传统。因而本计划实际上即针对歌仔戏「幕表戏」叙事,从各个面向进行观察和探讨。
(一)进行式多面向机制的观查设计
观察重点与执行步骤:
(1)歌仔戏的「本体观」和「题材观」。从「戏剧故事的本体观」着手,了解歌仔戏演员对于「演戏」,观众对于「看戏」的认知,对照观察歌仔戏偏好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
(2)歌仔戏「幕表戏」(「活戏」)创作机制的研究。建立「幕表戏」创作的各个具体环节,同时,探寻它如何走向「剧本写作」的创作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转换。
(3)歌仔戏的「人物论」和「情节论」。探查歌仔戏演员如何以即兴方式「塑造人物」和「推展情节」,这已隐约形成一套程序法则及创作模式,须透过既有剧目的采辑加以分析,并和创作者讨论,建立正确的理解和规则分析。
遭遇的困难:
(1)艺人拒绝受访。(2)艺人受采访干扰,无法自然表现。(3)艺人无法陈述心中的概念。(4)文献资料缺乏。(5)采访对象(人物及剧团)遍及台湾各地,而且数量众多。
(二)一个完整机制的勾勒
当今歌仔戏在庙会外台演出的「活戏」剧目,绝大部分取自内台剧目的删修改编;只有少部分为艺人新创。演员「做活戏」的技能和剧团「做活戏」的机制在庙会剧场中得到保存,这些仍然存在的剧场因素,是本研究得以进行的重要条件。这个计划从五个方向着手进行研究,试图从多方向完整勾勒歌仔戏的叙事机制,掌握具体内涵,从而整理、评析其既有概念的成就及存在意义。
1.数据库的建立:
(1)歌仔戏「活戏」剧目数据库
(2)歌仔戏讲戏人小传及讲戏史数据库
(3)固定唱词、固定说白、四句连数据库
(4)歌仔戏「台数」(幕表)数据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杨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