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孟慧英]满族民间文学的萨满教传承
  作者: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17860
 
    满族民间文学内容和形式不同历史层次方面的区别是极易发现的,甚至在同一形象、同一类型、同一体裁中也带着清楚的历史印迹。比如满族神话,最古老的要算三百多位女神的故事了,其中既有母体崇拜的图腾神话,也有雄伟气魄的巨人故事及管理自然与人类秩序的大神母故事。显然这是母系社会文化的残留。父系部落时代的神话代表是天神阿布卡恩都里的系列故事,他由阿布卡赫赫(天女神)演变而来,这是一位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集于一身的神祗,他能统辖日月星辰,风雪雷电,也能造人造物,佑护生灵,但也出现了专横、残暴、甚至乱施权威。显然神话观念的发展与萨满教信仰一脉相承。
    5.宗教包融的体裁广泛
  据满族各姓神本和有确实根据的萨满传承口碑来看,萨满教中作为精神核心的口碑文化涉及的民间文学体裁十分广泛,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因为流行的看法之一是将神话及一些体裁的古老形式和内容归于原始宗教,而民间流传的一般体裁和内容却被视为同宗教脱离了关系。满族的事实证明,原始宗教在它的发展演变中的很长时期内,是以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为“传经布道”内容的。
    满族这类情况的主要方面包括:
    ①对自然宇宙的看法,这中间包含了大量的创世神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解说为两类:一是物质生成说,如水生说,柳生说,二是善恶两类神角斗解释,阿布卡赫赫是光明,生命、秩序的创造者,耶路里是黑暗、寒冷、混乱的象征,双方较量的结果便出现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自然现象。
    ②族源族史,即各族姓的起源、发展及所有值得纪念的经历。这之中多有起源神话、传说。关于部落所经历事件的记述则比较详细,其中不乏类型化了的民间故事,如惠人惠事的动物故事,当然这类故事也是萨满之神故事的主要内容之一。长篇英雄传说亦属此列。
    ③萨满自身的故事。是谁创立了神坛,是谁最早将神引来的?是谁敲响第一声神鼓,第一个打响腰铃?再如萨满自身的故事,萨满为氏族立下了哪些功绩?创立了哪些神法族规?萨满同其他教派斗争有哪现值得骄傲的事迹?在反对异族入侵中萨满怎样保护族人与敌人斗智斗勇?这部分故事影响广泛,代表着氏族,甚至是一个地区的能力与光荣。一些著名萨满是某一地区的汗,象他拉伊罕妈妈是四十八个部落的噶珊达,乌布西奔妈妈慑服平定了东海七百噶珊,成为威名远扬的女汗王。这类口碑既有短小的神话、故事,也有宏篇巨制的史诗般杰作,如《乌布西奔妈妈》、《尼山萨满》等。
    总之,满族口碑文学的所有样式几乎都可以在萨满传承的作品中找到,可见萨满教不仅在原始阶段产生时期与口碑文学混为一体,而且在其后来的发展、演变中也大量地创造和运用了民间文学作为传播自身文化的工具,民问文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毫无疑问,代表蓿萨满教文化。萨满教对满族民间文学的繁荣、保存和发展起到过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王宏刚]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下一条: ·[麻健敏]试析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