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孟慧英]满族的祭祀、萨满文本和神话
  作者: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8 | 点击数:25813
 
    《天宫大战》集注于解答万物起源的奥秘,这也是它生命力之所在。万物的生成自然离不开造物主的积极作用,人类、云雷、谷泉、日月七星等,都是大神自强不息、矢志不移的创造。宇宙创生为神圣的善举,大神无所不能的力量是最完美的自由。神话里神祗之间的鏊战和搏击,无不带有宇宙性,它展示了自然的生命化、人格化的过程。阿布卡赫赫被耶鲁里骗人雪山之底,她只好啃巨石充饥,不料将多喀霍女神吞进腹内。因她是光明和火的化身,烧得阿布卡赫赫肢身熔解。眼睛变成日月,头发变成森林,汗水变成溪河。神幻骗子的属性并不影响耶鲁里创造宇宙成果。在神魔双方的对立斗争中,万物产生,是某种力量状态的必然转化。如耶鲁里战败逃跑时放散的魔气,化成了山岚恶瘴,疫病;片片黑甲,变成龟蛤蛛神,供后人占卜之用;它的败魂化作满盖,妖害人间。自然面貌的纷繁变迁还归之于大神的辛勤整肃。战胜耶鲁里之后,阿布卡赫赫分派各路神祗安顿河山。太阳鸟被派到水中,于是冰水之中开始有了生命;四位神侍被派人间,于是有了职掌方位的神灵;阿布卡拔下腋毛化成水龙,于是大地上重现江河沟岔,始有人类。
    《天宫大战》代表着萨满教神话的辉煌成就。在波澜壮阔,精彩奇异的宇宙生命运化中,人们利用形象与意义的象征关系,将形象行为同宇宙现象结为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以富于哲理的方式解释万物来源和古老的氏族精神原则。无比广大,生生不息的宇宙力量和形象展示的伦理道德,在这里达到天真而又精彩的统一。形象显而易见的两相对立的属性和品质,不仅分解出相应的象征序列,也在天体宇宙和伦理观念之间建立了关连。对立双方相互粘着的冲突,成为神话情节发展的动力。无论情节还是形象,神话都以其相互连属的制约关系,给予动态的描述,从而传达了一种复杂曲折的活动。在神魔起伏迭宕的胜负之间,神话唤起热情、兴奋,或恐惧、愤怒。神话在运动与变化中展现的气势与力量,既优美又壮丽。
    总之,在信仰萨满教的北方民族中,满族萨满教有着特殊的发展道路和十分独特的表现。满族萨满教的许多方面不是在满族共同体形成以后出现的。满族萨满教中流传最广的内容和形式常常是北方民族,特别是东北亚民族共有的东西。野祭和神抓萨满都保留着萨满教最古老的祭祀类型和萨满传承方式。除了这些从原始萨满教文化中延续下来的传统外,满族萨满教还形成了它独特的家祭传统。满族的家祭传统是她最有特色的萨满教特征,它把萨满教发展到前人没有进入的新的历史阶段,这在世界各民族的萨满教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满族共同体形成后,氏族部落时代的文化传播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族姓在血缘、地缘上的联系,也因一些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关联,仍旧保持着。满族各姓都程度不同地保留着本姓氏族部落时代的萨满教内容,如有的姓氏坚持大神祭祀,有的保留自己族姓的祖先神灵和神灵体系。虽然在受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影响后,各姓的祭祀里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但不相同的方面也显而易见。如各姓所祀的神灵数量是不统一的,而且差别很大;各姓对自己崇祀的某些祖先神灵有着专门的解释,这些属于姓氏内部的信仰,外姓不得染指;各姓坚持萨满祭祀和萨满传承上的独立性,萨满只为本族服务,即便是神抓萨满,其所领之神也是在氏族自己的神灵体系之内,以保持神灵关照的氏族性。虽然各族姓间的影响与渗透不免出现,但均未打破氏族宗教活动的独立性。近十余年在满族搜集到的大批萨满文本表明,满族萨满文化仍然保持着“穆昆”传承体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李国俊]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化研究
下一条: ·[王宏刚]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东雷村上锣鼓调查·[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