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李国俊]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化研究
  作者:李国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1 | 点击数:14332
 
腰铃,满语称之西沙,腰铃是萨满佩带后腰上的神灵响器,腰铃一般为铁制,皮带上两端有腰带钩,服扣系在腰上,腰带上挂有上尖下阔喇叭形铁铃二十余个。以皮条拴在皮垫上。夕祭时萨满系为光裙、腰铃、前后跑步。扭动腰肢。腰铃互相撞击与手鼓、拍板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时就意味着萨满正经升人宇宙,身边风雷高鸣,行途遥远广阔。腰铃又是镇邪器哪几有妖魔鬼怪,放在腰铃就能平安无事了。
神铃,满语称为轰务。它是用三尺长的木杆在杆稍处系大小铜铃十个。神铃是萨满夕祭背祭中手执的神具。本身代表着夕祭背灯祭中的神灵。神灵行走是有声音的,铜铃一响就知道神来了。铜铃是不受人控制的。它可以自己出行,可以进行变化。
在夕祭背灯时以配合萨满手鼓或腰铃同奏的响器,还有一种称为招鼓。满语为通肯。通肯十分原始,地上插上木柱,用兽皮包上,绷紧,用棍棒敲击。声音宏亮、粗犷。它象征萨满在夕祭请神和背灯祭请神神和背灯祭请神中所历艰难险阻。
在祭祀神具中,除有响器外,还有静器。静器神具中主要有柳枝求福的神树和素福。在祭祀的前一天,在洁净之地砍取高九尺,径围三寸的完整柳树一棵。祭祀求福当在柳树上悬挂镂钱净纸条一张。三色的戒绸三条。求福时将桌上所供的糕点夹干柳树的枝权上之后,所有参加求福祭祀的人员每人都要吃一块,而且要全部吃光,不准有剩余。在民间则是让家中的小孩子互相抢食,表示所求之福已入己身。
索绳是堂子立杆大祭中的重要神具。索绳也称之为子孙绳。求福中使用意在求得后代繁衍兴旺,去凶趋祥。系孙绳为黄、绿、白三色棉线合股捻线。上夹黄、红、绿等色的绸子条。子孙绳所用的棉线和绸子条,要向家庭人丁兴旺,一切顺利的九户人家收集敬捻成索。一般有的人家吊线和绸子是不可用的。
综观努尔哈赤时期萨满文化的发展和利用,不难看出,萨满文化在对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地方政权,以至后来进军辽沈定鼎北京统一中国的岁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1。

参考文献:


1《辽宁古老城》冯录谦何溥莹著
2《辽东志》卷6
3《清宫述阐》
4《萨满教研究》富育光.孟慧英著
5《竹什亭杂录》卷3
6《钦定满洲祭神典礼》卷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宋和平]满族女神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论析
下一条: ·[孟慧英]满族的祭祀、萨满文本和神话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