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白洪希]清宫堂子祭探赜
  作者:白洪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1 | 点击数:9878
 

盛京堂子之尚锡神亭外景

 
满族与北方诸民族自古崇信萨满教。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又有坤宁宫祭与堂子祭之分,坤宁宫祭为皇帝、皇后在宫内举行的家祭,而堂子祭乃是较隆重和神圣的国家盛典和全族的祀神典礼。清宫堂子祭即有满族萨满祭祀的一般形式,又显示了皇家祭典的若千特色,在清三百年的历史中久盛不衰,成为犹能保存故俗,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宗教信仰。清宫堂子祭是由满族萨满祭祀演绎而来,逐渐成为隆重的国家盛典。早在女真时期,各部落或各姓主持者总穆昆处设有恩都力包”(神堂),恭放阖族谱牌及本氏族神位、神谕、神器、祖神影像等,每到一地,宿营即设神位,便于携带。这是由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必须神随人迁。为尊崇各氏族信仰的神祇、神偶,这种恩都力包逐渐演变为长方形上有抽盖的木匣(有的用木、骨、石、柳编等不同材质),称其为神匣。随着各部落人们生活的逐渐定居,以及崇神传统习俗在诸姓的普及,人们对神的崇信方式也趋于稳定,遂安设专用于祀神之所堂涩。各部落首领有分堂涩,大的部落设总堂涩以崇奉神祇。堂涩的建造规模、构筑、材料也不尽一致。据满族民间长篇英雄说部《两世罕王传》里讲,建州右卫首领王呆,曾借兵于东海窝稽部,其部酋引王果先谒堂涩。又,努尔哈赤起兵攻占哈达、朱合里、辉发等众部时,每到一部落时,兵马先废该地堂色掠祖像神碟于贝勒马前。说明唐涩堂涩堂色都是堂子的音转,是各部落奉祀守护神及祖先神祇的圣洁之地。
堂子被意译为神,是在满文体的《满洲实录》书中,但堂子一词第一次被载入史册则是在乾隆十四年编修的《太祖高皇帝实录》:汗同族宁古塔诸族子孙至堂子立誓” [1]满族贵族的祭堂子与汉人的古明堂会祀群神之制相符”[2]
早在十六世纪末,努尔哈赤刚刚崛起时,曾在佛阿拉建堂子,是在日升之地即本氏族部落()城寨之东南建五梁,盖草”[3]的堂子,属草昧阶段;而后在兴京(赫图阿拉)“立一堂宇,缭以垣墙为礼天之所”[4]为堂子,其规模比原来有所扩大与改进;进入辽沈地区后,在东京(辽阳)也设堂子以祀神;建都于沈阳后,又在盛京城东内治门外”[5]建八角亭式殿以拜天,据说八方形是象征十三层或九层天及八个方向,以视对日、月、星及光的崇拜[6]。这种约定俗成的堂子祭祀,已由神随人迁的自发蒙昧行动转变为自觉的、有目的的祀神活动,并随着政权的扩大、军戎的强壮、国家的定鼎,使之祭祀内容在不断扩充和完善的同时,成为国家与军队出征、凯旋及国中大事时不可或缺的、带有强烈的政治、军事、迷信色彩的重大举措。正如书中所载:凡每岁元旦及日朔、国有大事、则为祈为报,皆恭渴堂子行礼,大出大入必告,出征凯旋则行纛而告,典至重也”[7]。而且每有大祭“……帝王所躬祭”[8]如天聪元年丁卯春正月,上率诸贝勒大臣渴堂子、拜天”[9]。五月上亲率诸贝勒将士征明,出抚近门,卯刻谒堂子,西发,由上愉林至辽河驻营”[10]。又如天聪二年五月,命阿巴泰、岳托……及八固山额真率兵三千人征略明地……上出谒堂子,送出十里外”[11]。由此可见,堂子拜天确是国祭与公祭性质的举国重典,天聪七年正月初一汗率诸贝勒大臣叩拜堂子”[12]后,并谕:兹后元旦拜天不免冠”[13]。对堂子祭祀之礼又作了一系列规程。如《元旦礼仪》行三跪九叩头礼”[14]。;《祭堂子神位仪则》中堂子神位前,供献饼酒,悬挂纸钱……祭前亦须斋戒”[15];在《祭堂子祝辞》[16]、《祭天典仪》[17]、《祭天次位图》中[18]对堂子祭祀的程序、仪式、祝辞等等都有明确规定。这初步定制虽较简略,也不尽完备,但它反映出清初堂子祭祀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并成为清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在堂子祭祀时有章可循的旧制,又为后来乾隆时期颁布《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奠定了基石。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何溥滢]满族萨满教的几个问题
下一条: ·[宋和平]满族女神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论析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