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何溥滢]满族萨满教的几个问题
  作者:何溥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12 | 点击数:23680
 


  
   基本信仰与主要崇拜

灵魂观念认为世上万物都有灵魂,人们的祝福都是各种精灵、鬼魂和神灵意志所带来的。萨满教认为人有灵魂,例如,在《尼山萨满传》中,就讲述了巴勒杜巴颜的儿子色尔古代费杨古在打猎时死去,他的魂被阎罗王的亲戚蒙古勒代舅舅带到了阴间,后来被尼山萨满施法,到阴间去把他的魂要了回来,把魂放入色尔古代费杨古的躯壳里,一会活过来了
神灵观念萨满教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风雨雷电和某些动物,都有灵性,是可以主宰人间的神灵。认为各种神灵同人类一样有意志、愿望和情欲,并有善恶之分,不能触犯。各类神灵互不统属,各行一方,各主其事,但天神高于诸神之上。
三界观念认为宇宙分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堂,为众神仙所居;中界是人和动植物所在;下界是阴间,为人们的亡灵和各种鬼魂所住。人类居中,受神鬼影响。只有萨满可以上天入地,疏通三界之事,是人与鬼神的中介
满族萨满教崇拜的对象很多,可概括为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神崇拜。
自然崇拜拜天:神谕中称天神为阿布卡恩都力,认为他居天堂最上层,主宰上、中、下三界,对他十分崇敬,每年元旦、重五、中元、重九日,都要行拜天礼。拜火:称火神为托恩都力,认为火来源于天界,最神圣、洁静,只有火能够荡涤一切污秽、驱赶魔鬼、祛除病灾。任何宗教仪礼都离不开火。在祭祀时,萨满还要模拟火神的各种动势,如口含火炭,喷吐火星;赤脚跑火池等。拜山:称山神为哈达恩都力,认为山是祖先的起源地,并主宰各类禽兽,因此敬畏山神。在山上立山神庙,每年腊月二十三日都到山神庙祭山神。如到山上狩猎、采参等,则要随时随地另祭山神。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例如,吉林省瓜尔佳讷音氏族祭星,是在每月的初三、初五两日,待月落后进行。依尔根觉罗氏祭月,选在每月十五日进行。此外,还有很多自然崇拜。
动植物崇拜动植物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多被满族萨满教崇拜。
满族崇拜的动物很多,从神谕和祭祀仪式中,可以看出:鹰、雕、蟒、蛇、虎、豹、熊、野猪、马、狗、貂、水獭、猞猁、大马哈鱼、乌鸦、喜鹊等,都是崇拜的对象。例如,傅姓供奉的西伦妈妈神,传说就是一位猞猁神,他化为人身,曾降伏神火,替族人找到水源,故被推举为部落酋长,世代供奉。
满族崇拜的植物也很多。例如,山参,因其形状如人体,可医病强身,且极难寻觅,故对它的倍加崇拜,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很多。拜柳,也极为流行。早在金代,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时,即率众祭神柳。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每次出征前,也都要祭神柳。萨满祭祀时,也要选择村里最大的柳树,作为神树祭祀。在满族萨满教传说中,人类是柳演化来的。那拉氏神谕中说,远古刚有天地时,天神(阿布卡恩都力)把围腰的细柳叶摘下几叶,柳叶上便长出了飞虫、爬虫和人。大地上从此有了人。富察氏祭柳的神话说,远古时,其祖先居住在虎尔罕河,突然变成了大海,大水淹没了万物,最后只剩下一人,他在水中漂流,抓住一枝漂来的柳枝,才免于淹没。他被漂进一个石洞里,柳枝又化作一位美女,和他配为夫妻,繁衍了子孙后代。在《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一书中,也有祭柳的规定,并称佛立佛多鄂漠锡玛玛为柳枝求福之神
祖神崇拜这是满族萨满教崇拜的主体。满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祖神,多是氏族内亡故的曾祖以上的祖先。氏族萨满被认为是祖神看中而当萨满的人。萨满宗领氏族的全体祖神,举行宗教仪式时,要恭请祖神降临附体;同鬼神交战时,须凭借祖神的力量。在祖神崇拜观念的支配下,对于人畜患病,往往解释为祖神在作祟,在示警。同时,也特别重视梦境和日常现象的征兆,认为这是祖神的预兆吉凶,因此规定了许多祭祀、禁忌和禳解之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色音]试析萨满癫狂术的心理生理机制
下一条: ·[白洪希]清宫堂子祭探赜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