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何溥滢]满族萨满教的几个问题
  作者:何溥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12 | 点击数:23679
 


     满族萨满的成巫过程及其服饰、法具

萨满教的巫师称呼为萨满。满族的萨满有两种,一种是大萨满,也叫野萨满或大神,是能够让神灵附体,降妖灭怪的巫;另一种是家萨满,也叫家神,是神灵不能附体的宗族中年岁较大的妇女,其职能是主持家族祭祀。家萨满是由萨满教的悠久的祭祀习俗中分化出来的,虽然受到巫俗影响,但不是巫。
满族萨满,最初为女性,后来男性也逐渐多起来。但在各姓中,女萨满仍占多数,而且也最受推崇。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萨满。作萨满的人,在体质上,气质上有别于普遍的人,并且须有老萨满的挑选和培养,才能成为萨满。选定新萨满的办法有两种,满族称为抬神抓萨满
通过抬神抓萨满这两种形式,确定新萨满人选之后,老萨满便带领新萨满,向他言传身教萨满的一切本领,包括口授神谕,训练授神、领神、跳神的技能。神谕是神的各种指示,最初是口授,不用文字记载,乾隆朝以后,才逐渐有文字神谕。老萨满向新萨满传授各种祭祀规程、祭祀经验、神谕、禁忌,以及满族神话传说、历代萨满的神奇业绩时,新萨满都是须先净口、净手,并跪于地上,以示虔诚。这种学习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新萨满熟练掌握了这些宗教本领,经老萨满同意,才能取得主持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平时与常人无异,自食其力。为别人跳神时,会得到较高的报酬,甚至以神的名义索取财物。萨满有一套从事宗教仪礼的服饰和法具,它们是老萨满赠送的,或族人资助的,也有自己筹办的。
 
 
萨满戴的神帽,帽顶伸出一付鹿角,鹿角权数多少表示萨满资历的深浅;两角间立一铜鸟,表示萨满所领之祖神。但有的帽上,也有139131725个鸟的。帽的周边还要垂许多五色缯条。神衣则是用犴、鹿皮做的无领对襟长袍,约3尺长,两襟各钉小铜镜30个,中间有个大护心镜,背部钉5个铜镜,其中大者为后护心镜。左右下摆和袖口,还要缝上许多小铜铃。还有黑底镶红边的披肩,两肩缝雌雄布鸟各一,并缝彩带若干,缀海贝360枚。神裙用绛色布缝制,系缀24条以兽皮或布做的飘带,裙和飘带上绣日月、树木、花草、飞禽、动物等。神鞋,为皮制,上绣龟、蛙等小动物。腰铃,为铁制,系在腰带上,一般为20余个。

 
 萨满所用的法具,有神鼓、神刀、神箭、神杖、档士等。神鼓、亦称单面鼓、手鼓,直径一般约50cm,鼓槌用细藤条包以兽皮制成。鼓代表云涛,萨满以为灵魂可坐神鼓飞天入地。神刀,为护法神器,铁制,一般长约75cm,宽6.5cm,刀背与刀柄上附有多串小铁环,舞时可哗哗作响。神箭,木杆铁镞,长约100cm,上系麻练多绺。求神时萨满要右手举神箭。神杖,下端裹以尖铁,上端装有铜人,铜人口腔里有可以活动的金属,挥动神杖时可发出响声。用以驱除鬼妖。档士,是萨满记录自己宗领神灵数目的法具,它是一根四棱木棍,每棱代表某个方向,其上刻若干缺口,每个缺口表示一个神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色音]试析萨满癫狂术的心理生理机制
下一条: ·[白洪希]清宫堂子祭探赜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