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云南秀丽的乡村和多彩民族文化深深吸引国内外学者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学术考察侧记
  作者:记者 罗霞 陈云芬 李沙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1 | 点击数:8392
 

      探索 教授蹲点乡村田野

      端坐在散发着新鲜松枝清香的可邑村文化活动中心里,来自国内外的上百名学者,深为“名誉村长”——云南大学彭多意教授的《少数民族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历程的回顾与反思》学术报告而吸引。已有350年历史的可邑村主体居民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由于地处岩溶地区、资源比较匮乏,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与中国许多农村一样,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阿细人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家庭,而公益性事业和公共管理受到冷落。如何提高少数民族社区治理能力,基地在长达10年的建设中锁定《社区能力治理》项目,师生们挖“深井”,重实践,从记录村民日志开始,已整理出版了《变迁中的彝族社区——以可邑村为例》等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并通过参与式培训,提高村民们治理村庄的能力。据彭多意介绍,在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云南省以在两个彝族自治州分别建设彝族文化村为契机,探讨在发展旅游业中恢复开发传统民族文化,挖掘旅游资源,带动更多民族地区发展的途径。在项目支持下,云大的师生们走进可邑村田野调查基地与群众对话交流,唤醒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升村民治理社区的能力。从2001年以来,经村民选举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已成为引领全村从事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组织,村上还相继建立起阿细文化传习协会、旅游协会、老年协会等民间组织,使社区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井井有条。其中,通过请毕摩等本族长老回忆阿细人祭火等传统节日的方式,学者们进行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从而丰富旅游文化活动。目前全村旅游业收入已达34万元。旅游项目促进了可邑村的繁荣发展,也增强了村民们的自信。过去不会或不愿讲汉语的阿细人,如今,连老人都能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邀请前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来家做客。

      “大糯黑村基层自治制度”是云大田野调查基地在学术考察期间,让国内外学者分享的经验。已在基地蹲点两年的陈学礼老师介绍说,这种自治制度是基于近年来村级组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村级提留减少,公益事业如何规范管理而提出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村上就在石林县有关部门支持下,建立起小组管理制度。全村264户家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由各家各户轮流担任。主要管理各小组二三十户人家的政策传递、环境保护、宗教祭祀等公共事务。通过“人人有责”,调动村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也缓解了公共管理资金不足的困难。此外,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云大基地还将在糯黑村设立“阿诗玛文化课堂”,发动村民当教师,为村里的小学生传授和体验本民族传统文化开辟一块阵地。这一课堂从今年5月份就试点了两堂课,一是讲授大三弦的制作与弹跳,二是传统游戏的体验。将来还将设计生产节令、饮食、宗教祭祀等民族传统文化。“不指望每个人都是传承者,但要让孩子们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陈学礼对此很有信心。

      思考 合力保护多样文化

      旅游业市场的主要客源定位有哪些?祭火等原始宗教活动的恢复与历史的真实有区别吗?阿细人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回忆是否能保持原汁原味?在学术报告会进行的互动交流中,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们纷纷举手,结合自己研究的领域在思考、交流。文化的传承不完全是复活,而是现代意义上的重组和重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各种文化都体现出了多样性。因此,人是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找到出路的,但必须在提升当地村民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选择。彭多意教授有问必答,理性地道出自己的见解。依靠民间力量来发展文化产业,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复原民族传统文化中曾经面临的困境是什么?云南大学在可邑村的探索,让前来考察的学者们有许多新的启示。来自成都体育学院从事体育史研究的聂嘨虎教授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确实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行为的传承主要是靠祖祖辈辈不断延续的活动来代代相传,而中国曾经经历过的“10年文革”,已使中国产生了文化断裂,靠部分老人来回忆复原的传承毕竟是有限的,因此,重构是公允的,只是必须把握好再创造的“度”,这样的选择社会应该可以接受。

      “靠政府、靠人”是中山大学旅游规划与管理系孙九霞博士,在学术考察后对国内复兴民族传统文化获得的启示。她说,在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中,云南省的项目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在唤醒村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同时,给他们一副“拐杖”。云南的实践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既有学者们热情而科学的“基地推动”,也有政府的技术资金支持,还有村民自身的积极努力,这种模式在全国都有着可借鉴的价值。武汉学者辛克靖已是第三次来云南,从事建筑美术专业研究的他感慨地说:“实地考察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云南在民族建筑保护方面的信息。云南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民族的符号体现在民居上,这在全国都做得很突出,也体现出云南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这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组织的这种考察活动很有意义。看到当地民族文化保护得很好,当地的人们过得很快乐,心里感到特别高兴。”来自加拿大的学者玛莉露坦言自己的心声。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巴卡·取宾唐卡艺术展厅内,西南科技大学郝志伦教授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看到来自迪庆州德钦县的巴卡·取宾的个人展,以及巴卡和他的学校的故事,郝教授动情地说,云南是保留、积淀民族文化最丰富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巴卡·取宾这样的文化传承人,文化才不会断裂,精神才能永存下来。(来源:云南日报;记者 罗霞 陈云芬 李沙青)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2009年07月31日 09:08:10

上一条: ·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世界大会四大展览精彩纷呈
下一条: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学术考察
   相关链接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