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文化境界的蕴含
客家古村落的文化境界主要特征是田园山水与耕读文化的结合,把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进行统一观照,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钟情于田园山水的耕读文化由来已久,在历史中早有端倪。东汉时期,《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述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场圃筑前,果园树后。”魏晋时期,一些文人雅士纷纷兴起对田园山水的热爱,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等最具代表性。在此情况下,诗歌创作方面也很快孕育出山水田园诗派,唐宋时期的孟浩然、王维等把它推向顶峰。其实,这种理想境界的思想来源是儒道的结合,“儒主入仕”,“道主归隐”。历来中国文人采取的人生策略,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两种。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描述“世外桃源”之境及其归隐南山之举,足见其山水田园的耕读时“独善其身”的一面。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可见“报国无门,愤然隐居”的例子,或者是被贬谪后,无奈中过起“田园耕读”生活。而像客家古村落和其它地方的普通百姓的耕读生活,并非有历史上隐士那种无奈和旨趣,而只是一种普通百姓对“知书识礼”的传统习惯的保持,只是中国传统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是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点在客家古村落里尤显突出。
闽粤赣地区的客家先民基本上来自于中原望族,多为书香门弟出身,南迁后仍讲究读书为本,同时也为中国耕读文化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具体事例上述已列)。当然,客家古村落的耕读文化的产生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闽粤赣地区(特别是闽赣丘陵地区)山水奇秀,称甲一方。理学大师朱熹更是与武夷山水合壁的一例,此地躬耕始成其理学文章山水清幽之美文。在建构客家古村落的先贤们,借助山水来勾划自然与人和谐的环境,通过“文房四宝”、“水口园林”、“文笔塔”等把人之意识寄托于自然的重构中,把人的意识渗透到自然中。这种互为表里的文化蕴含潜藏在客家古村落旖旎的山水风光、恬静的田园生活中,衬托出理想的耕读文化至真至美的理想境界。
客家先贤们把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寻隐溯幽,寄情山水,亲近自然,致力读书,通达义理,终成独到的文化境界。此文化境界正是南迁的客家人经历了世世代代苦心经营出璀璨的文化结晶。
①③《地理五诀》卷一,民国三年出版,上海文益书局校印。
②《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汇考二十五。
④《阳宅十书·宅外形第一》。
⑤福建龙岩《银澍五氏族谱》。
⑥冯秀珍,《客家文化大观》,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699页。
( 2005年发表于《寻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蔡登秋的个人空间 2009-04-10 09:07:21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