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蔡登秋]客家古村落文化境界
  作者:蔡登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12314
 

  三、文化境界的蕴含

  客家古村落的文化境界主要特征是田园山水与耕读文化的结合,把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进行统一观照,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钟情于田园山水的耕读文化由来已久,在历史中早有端倪。东汉时期,《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述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场圃筑前,果园树后。”魏晋时期,一些文人雅士纷纷兴起对田园山水的热爱,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等最具代表性。在此情况下,诗歌创作方面也很快孕育出山水田园诗派,唐宋时期的孟浩然、王维等把它推向顶峰。其实,这种理想境界的思想来源是儒道的结合,“儒主入仕”,“道主归隐”。历来中国文人采取的人生策略,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两种。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描述“世外桃源”之境及其归隐南山之举,足见其山水田园的耕读时“独善其身”的一面。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可见“报国无门,愤然隐居”的例子,或者是被贬谪后,无奈中过起“田园耕读”生活。而像客家古村落和其它地方的普通百姓的耕读生活,并非有历史上隐士那种无奈和旨趣,而只是一种普通百姓对“知书识礼”的传统习惯的保持,只是中国传统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是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点在客家古村落里尤显突出。

  闽粤赣地区的客家先民基本上来自于中原望族,多为书香门弟出身,南迁后仍讲究读书为本,同时也为中国耕读文化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具体事例上述已列)。当然,客家古村落的耕读文化的产生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闽粤赣地区(特别是闽赣丘陵地区)山水奇秀,称甲一方。理学大师朱熹更是与武夷山水合壁的一例,此地躬耕始成其理学文章山水清幽之美文。在建构客家古村落的先贤们,借助山水来勾划自然与人和谐的环境,通过“文房四宝”、“水口园林”、“文笔塔”等把人之意识寄托于自然的重构中,把人的意识渗透到自然中。这种互为表里的文化蕴含潜藏在客家古村落旖旎的山水风光、恬静的田园生活中,衬托出理想的耕读文化至真至美的理想境界。

  客家先贤们把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寻隐溯幽,寄情山水,亲近自然,致力读书,通达义理,终成独到的文化境界。此文化境界正是南迁的客家人经历了世世代代苦心经营出璀璨的文化结晶。

  

  ①③《地理五诀》卷一,民国三年出版,上海文益书局校印。

  ②《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汇考二十五。

  ④《阳宅十书·宅外形第一》。

  ⑤福建龙岩《银澍五氏族谱》。

  ⑥冯秀珍,《客家文化大观》,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699页。

( 2005年发表于《寻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蔡登秋的个人空间 2009-04-10 09:07: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董晓萍]中餐民俗与现代厨房
下一条: ·[宁俊伟]神学化:明清时期孝道文化的新特征
   相关链接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王琪]服忌:一个晋东南村落的宗族观念与实践
·[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
·[屈啸宇 彭连生]公产环与清代浙东村落的地缘共同体·[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高忠严]村落自治实践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陈平梅]民谣中的井冈山宁冈客家民俗初探·[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