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蔡登秋]客家古村落文化境界
  作者:蔡登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12315
 

  二、文化空间建构

  客家古村落在追求和谐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追求一种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就是通过古村落的规划创意来体现客家人的文化境界,从中我们看到了迁徙型村落自身所体现的特征。

  (一) 防御性突出的实用功能

  在晋末到宋明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客家先民被迫背井离乡,南下迁入闽粤赣三角边地而形成一支汉族民系。后客家人与当地土著民不断发生斗争和融合,由此他们的防御意识特别强烈。因而,在建筑房屋时他们首先考虑到是安全问题,建造坚固的围墙来抵御外敌入侵,“五凤楼”、“围垄屋”和“土楼”三种房屋最具代表性。“五凤楼”是三堂两横,层数逐渐增高,前低后高,似展趐欲飞的腾跃之势。“围垄屋”是厅堂与横屋为方形或长方形组合体,两侧及后面以圆形成列的围屋。“土楼”是以厚土垒墙体成圆形或方形,沿内墙周建屋,将堂屋横屋连成一体而成。除了这种防御性突出外,其它客家古村落房屋类型也大体是典型的传统天井式“围合屋”,墙体高大雄浑,亦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功能。

  (二) 以祠堂为主

  客家古村落形成是建立在以礼制为前提的传统伦理基础上,礼制是凌驾于一切现实生活之上的精神支柱。魏晋时期封建门阀制度已经形成,南迁的客家先民受其影响相当深刻,门第决定了家族地位的高低。同时修谱牒之风盛行,出现了“睦族惇宗”,修谱联宗,建祠以祀的风气。因此,象征着宗族村落核心的宗祠在聚族而居的客家人的生活空间中,礼堂建设的地位特别突出,其它居住建筑则以之为核心,围合在其前后左右,这样构成了客家古村落建筑生活空间的组合原则。江西省吉安县横江镇的“唐贤坊村”的萧氏宗祠就是个例子。据萧氏族谱记载:“萧氏宗祠”始建于宋,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现可见该村居中屹立着一座雄伟气派的砖木结构的“萧氏宗祠”,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三个苍劲庄重的红底黑字,可见伦理教化的重要性。在客家村落中,宗祠往往是全村最雄伟气派堂皇的建筑,可能可以这么说是无一例外。

  (三) 崇文重教,重修学堂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地区,文化素养较高,并多属书香世家,故注重文教,力求子弟“知书识礼”,仍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恐怕是所有客家人的夙愿。因此,很多客家古村落都建有学堂,并且数量较多。在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康熙年间的300余年中,白鹭村运用大量的财力办学。家族与私人办私塾、学堂和书院数量为全县第一,“四留书院”、“白鹭学堂”甚为有名。明清时期在这个小小的村落中,出现过568名秀才,17名举人,更有钟谷、钟学遴等名人流芳于世。

  福建省连城的培田村,在历史上教育最繁荣时有18座书院、私塾和学堂,那时站在村子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据史料记载:从乾隆三十年到光绪三十一年的140年间,仅百余户人家的培田村共有邑庠生、群庠生、国学生、贡生等130人,其中3名举人、1名翰林、1名武进士;19人入仕,官至五品者5人,官级最高者为三品。所以当地所传唱的“十户一书院,五户一祠堂,三户一店铺,一户十牌匾。”这就是培田古村落当时文化繁荣的写照。科举功名成为客家社会衡量人价值的重要尺度,“门前一对桅杆竖,表旌门弟是书香”,⑥这显然是客家人开办学堂的文化心理依据。

  江西省乐安县西南部的流坑村,始建于唐五代开平初年,全村皆姓董,尊奉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先祖。据明代流坑村《董氏族谱》载:流坑董氏原藉安徽,其祖董晋为唐朝宰相,其后裔为避黄巢之乱,遂迁江西。董氏家族历来崇尚耕读,全村建有书院28所,先后出过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2名,解元10名,会元1名,师保6名,举人更多了;培养出县以上的文武官员及文化名士达300余人。流坑村正是这种山环水抱的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培育了如此众多的文人学士。

  灵山秀水的自然和浓郁的重教传统,世代耕读文化的影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名士,从中体现了独特的客家古村落文化意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蔡登秋的个人空间 2009-04-10 09:07: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董晓萍]中餐民俗与现代厨房
下一条: ·[宁俊伟]神学化:明清时期孝道文化的新特征
   相关链接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王琪]服忌:一个晋东南村落的宗族观念与实践
·[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
·[屈啸宇 彭连生]公产环与清代浙东村落的地缘共同体·[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高忠严]村落自治实践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陈平梅]民谣中的井冈山宁冈客家民俗初探·[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