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元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7 | 点击数:10712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在这天要做盂兰盆会,民间将该日作为鬼节,有祭祖等活动。

    盂兰盆会

    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意为“解救倒悬”。据西晋竺法护所译《盂兰盆经》记载,目连看到亡母处在饿鬼中,以钵盛饭送给母亲吃,但食未入口,就变成火炭,母亲未能得食。目连大喊大叫,跑回来禀告佛主。释迦说:你母亲的罪重,不是你一人所能解救的,需要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到七月十五日那天,你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准备百味五果于盘中,供养十方高僧。佛主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受食,那时目连母亲就可以脱离一切饿鬼之苦。目连报告佛说,凡弟子孝顺者,可否应当设盂兰盆?佛主说很好。《盂兰盆经》在中国影响很大。

    目连救母的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解结夏”(又称解“结”制)之日。佛教于四月十五日开始禁足以护生,即在外行走恐伤草木虫类,于是安居九十天,称为解夏或解制,至七月十五日结束,可以四出行走。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这天修供,其福可报百倍。因此信佛者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具有庆祝解夏和救母两重含义。

    南北朝时期流行盂兰盆会。北齐颜之推所撰《颜氏家训•终制篇》说:“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反映出北方已有盂兰盆信仰。南朝最早见于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说,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到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都设置盂兰盆会供养众佛。由上可知,南朝梁时从皇帝、僧尼到民间信徒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已相当普遍。

    唐代盂兰盆会仍盛行宫廷。《唐六典》规定中尚署七月十五日进盂兰盆。武则天出于政治需要,力倡佛教。如意元年(公元692年)七月,她在洛阳城南大会僧众,“陈法供,饰盂兰”,杨炯所撰《盂兰盆赋》反映了其盛况。唐代宗也崇佛,曾令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诵经,谓之内道场。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舁出陈于寺观。届时“排仪杖,百僚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旧唐书•王缙传》)。德宗继位后取消内道场,罢内出盂兰盆。唐代民间热衷于佛事,贞元年间崔炜在岭南,中元日看到“番禺人多陈设珍异于佛庙,集百戏于开元寺”(《太平广记》卷三四)。《四时纂要》说唐人在七月十五日,取佛座下土放在肚脐中,能令人多智,厌火灾。

    宋代盂兰盆会活动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岁时杂记》记载,北宋的律院多依据经教作盂兰盆斋,人家大率即享祭父母祖先。常以竹竿分成四五足,中置竹圈,谓之盂兰盆。画目连尊者之像插其上,祭毕加纸币焚之。作者还说:“近俗七月十五日有盂兰盆斋者,盖出释氏之教,孝子之心,不忍违众而忘亲,今定为斋享。”反映出佛教对七月十五日祭祖活动的影响。《岁时杂记》引《嘉泰事类•假宁格》记载,宋代中元节休假三天,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天。可知至少南宋宁宗时的假期如此。南宋杭州僧寺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梦粱录》)。

    明清时代盂兰盆会风俗尤盛于南方。嘉靖《萧山县志》说当地十五日僧舍各营斋供,举村荐亡,作盂兰盆会。小孩垒砖瓦作浮屠塔,燃灯于中,绕塔游戏。万历《建阳县志》:“各寺观募化男女建斋荐亡,曰兰盆会。”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当地七月十五日节俗甚详:“选僧为瑜珈焰口,造盂兰盆,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岁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秦淮最盛。”实际上京师寺院做盂兰盆会也颇为可观,《帝京岁时纪胜》说北京庵观寺院设盂兰会,街巷搭苫高台坐鬼王,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之慈航普渡。超度亡灵是佛教七月十五日节日的主题,放焰口,点荷花灯,水中放法船皆其形式。佛教的思想同祖先崇拜和孝道结合,使盂兰盆会活动深入民间。

     中元释义

     道教将七月十五日作为中元节,认为是地官的生日,地官赦罪是中元节的主题。早在东汉末,五斗米道有“三官手书”,三官是指天、地、水。就地官的观念而言,五斗米道的治病请祷法,是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埋于地(《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可知地有赦罪解病的功能。关于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思想,据日本学者秋月观瑛的观点,是通过《洞玄灵宝三元玉京都大献经》等,从6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在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响下形成的。也就是说道教可能在当时民间节日话动中,把三官手书思想改造,附会为三元思想。《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可见已有道教活动踪迹,正值6世纪中叶。明确的记载是在唐代,《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记载了“三元斋”,讲到“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玄宗曾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颁敕天下,要求百姓今后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十三至十五日禁断屠宰(《册府元龟•帝王部》)。《明皇实录》记载:“三元日,宜令崇元学士讲道德、南华等经,群公咸就观礼。”唐诗中多有以中元日为题的诗歌,说明中元一词及其节俗已流行民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搜狐读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七夕
下一条: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立秋
   相关链接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梁玉婉]消失与重构:儿童的仪式再生功能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