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在这天要做盂兰盆会,民间将该日作为鬼节,有祭祖等活动。
盂兰盆会
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意为“解救倒悬”。据西晋竺法护所译《盂兰盆经》记载,目连看到亡母处在饿鬼中,以钵盛饭送给母亲吃,但食未入口,就变成火炭,母亲未能得食。目连大喊大叫,跑回来禀告佛主。释迦说:你母亲的罪重,不是你一人所能解救的,需要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到七月十五日那天,你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准备百味五果于盘中,供养十方高僧。佛主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受食,那时目连母亲就可以脱离一切饿鬼之苦。目连报告佛说,凡弟子孝顺者,可否应当设盂兰盆?佛主说很好。《盂兰盆经》在中国影响很大。
目连救母的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解结夏”(又称解“结”制)之日。佛教于四月十五日开始禁足以护生,即在外行走恐伤草木虫类,于是安居九十天,称为解夏或解制,至七月十五日结束,可以四出行走。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这天修供,其福可报百倍。因此信佛者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具有庆祝解夏和救母两重含义。
南北朝时期流行盂兰盆会。北齐颜之推所撰《颜氏家训•终制篇》说:“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反映出北方已有盂兰盆信仰。南朝最早见于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说,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到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都设置盂兰盆会供养众佛。由上可知,南朝梁时从皇帝、僧尼到民间信徒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已相当普遍。
唐代盂兰盆会仍盛行宫廷。《唐六典》规定中尚署七月十五日进盂兰盆。武则天出于政治需要,力倡佛教。如意元年(公元692年)七月,她在洛阳城南大会僧众,“陈法供,饰盂兰”,杨炯所撰《盂兰盆赋》反映了其盛况。唐代宗也崇佛,曾令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诵经,谓之内道场。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舁出陈于寺观。届时“排仪杖,百僚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旧唐书•王缙传》)。德宗继位后取消内道场,罢内出盂兰盆。唐代民间热衷于佛事,贞元年间崔炜在岭南,中元日看到“番禺人多陈设珍异于佛庙,集百戏于开元寺”(《太平广记》卷三四)。《四时纂要》说唐人在七月十五日,取佛座下土放在肚脐中,能令人多智,厌火灾。
宋代盂兰盆会活动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岁时杂记》记载,北宋的律院多依据经教作盂兰盆斋,人家大率即享祭父母祖先。常以竹竿分成四五足,中置竹圈,谓之盂兰盆。画目连尊者之像插其上,祭毕加纸币焚之。作者还说:“近俗七月十五日有盂兰盆斋者,盖出释氏之教,孝子之心,不忍违众而忘亲,今定为斋享。”反映出佛教对七月十五日祭祖活动的影响。《岁时杂记》引《嘉泰事类•假宁格》记载,宋代中元节休假三天,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天。可知至少南宋宁宗时的假期如此。南宋杭州僧寺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梦粱录》)。
明清时代盂兰盆会风俗尤盛于南方。嘉靖《萧山县志》说当地十五日僧舍各营斋供,举村荐亡,作盂兰盆会。小孩垒砖瓦作浮屠塔,燃灯于中,绕塔游戏。万历《建阳县志》:“各寺观募化男女建斋荐亡,曰兰盆会。”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当地七月十五日节俗甚详:“选僧为瑜珈焰口,造盂兰盆,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岁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秦淮最盛。”实际上京师寺院做盂兰盆会也颇为可观,《帝京岁时纪胜》说北京庵观寺院设盂兰会,街巷搭苫高台坐鬼王,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之慈航普渡。超度亡灵是佛教七月十五日节日的主题,放焰口,点荷花灯,水中放法船皆其形式。佛教的思想同祖先崇拜和孝道结合,使盂兰盆会活动深入民间。
中元释义
道教将七月十五日作为中元节,认为是地官的生日,地官赦罪是中元节的主题。早在东汉末,五斗米道有“三官手书”,三官是指天、地、水。就地官的观念而言,五斗米道的治病请祷法,是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埋于地(《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可知地有赦罪解病的功能。关于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思想,据日本学者秋月观瑛的观点,是通过《洞玄灵宝三元玉京都大献经》等,从6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在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响下形成的。也就是说道教可能在当时民间节日话动中,把三官手书思想改造,附会为三元思想。《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可见已有道教活动踪迹,正值6世纪中叶。明确的记载是在唐代,《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记载了“三元斋”,讲到“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玄宗曾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颁敕天下,要求百姓今后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十三至十五日禁断屠宰(《册府元龟•帝王部》)。《明皇实录》记载:“三元日,宜令崇元学士讲道德、南华等经,群公咸就观礼。”唐诗中多有以中元日为题的诗歌,说明中元一词及其节俗已流行民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搜狐读书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