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莲花山“花儿会”:朝山者的诗与歌
  作者:瞿学忠 杨雅琴 王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6 | 点击数:14849
 

  由来

  有人这样说,使莲花山成名的是莲花山的“花儿会”。

  莲花山“花儿会”源于何时,目前研究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然而在一首传统“花儿”中就有“明朝年间洪武年,莲花山上就朝山”的记载。研究者在莲花山旧庙残存的21片铁瓦中,发现里面铸有进贡者姓名、住址和年号。其中最早的一片为“嘉靖四年”(1525年),可见莲花山花儿会由来已久。研究者认为,古往今来,一般是庙会伴随花儿会,据此,一些研究者认为莲花山花儿会至少已有近五百年历史。莲花山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花儿传唱遭到封禁,改革开放以后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

  据康乐当地民间传说,古时广成子云游到此,莲花仙女跟随而来。仙女看到这里景色绝美,有一位少年在田间劳作,仙女遂动凡心,爱上了这个劳动少年,遂被广成子打落凡间,化为莲花山一座。当地各族群众怀着敬慕之心,为莲花仙女修庙纪念,当庙宇刚刚建成,人们商议怎样进行庆贺时,忽闻天上传来歌声,莲花山后的姐妹峰上出现一对情人,小伙子手摇彩扇,姑娘手拿莲花,在青山白云间歌舞。因为山风吹落了莲花叶儿,所以他们的唱曲中都拖着“花呀,莲叶儿”的尾声。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初一,于是人们就决定:每年六月初一到初六为会期,届时,当地的回、藏、东乡、保安、汉等各族人民陆续前来莲花山唱歌庆贺。人们把所唱的歌儿亲切地称为“花儿”或“少年”。迄今歌手们登山对歌,还保留着执伞摇扇,以及每曲终了总要唱“花呀,莲叶儿”的传统。

  “西北之魂”

  据康乐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历经唐坊滩、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处,参加民众达十万人次以上。

  研究者认为,莲花山花儿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代表歌手主要有景满堂、丁如兰、张生彩、朱淑秀、米兆仁、汪莲莲等。

  莲花山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莲花山令》等。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享誉陇原的莲花山花儿会,与酒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花儿会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酒文化的陪伴。花儿歌手和花儿好家们一见面,首先敬酒问候,以酒传情:“钢二两米心钢,曲子不好酒不香,水酒一杯表心肠”;对方双手接住一饮而尽,“香香香实在香,亲手敬来味更长,渗在心上永不忘。”在众多的朝山者当中,来莲花山的唱家好家将这种敬酒仪式看成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着特殊意义的程序。据当地地方志记载,过去提供酒的人很多,有唱家和好家,也有地方人士,这些地方人士包括一些军政要员、地方绅士和一些有名望的老人。

  酒是五谷的精华,串把式喝了酒,才思敏捷、妙语如珠;歌手喝了酒,嗓音嘹亮、技压群芳。

  2006年5月20日,莲花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兰州新闻网-兰州日报 2009-7-26

上一条: ·蒙医药:从马背行医到特色医疗
下一条: ·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确认的?
   相关链接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
·[张敏]甘肃泾川武社火仪式过程与功能研究·[柴慧霞]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考述
·甘肃渭源:古老“光影”薪火相传·[晏周琴]甘肃省莲花山地域多民族共有的泉神信仰及象征意义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9次学术大会“丝路民俗中的宝卷与甘州古乐传承”研讨会即将在甘肃张掖召开·[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甘肃西和:传统民俗文化带旺旅游带富百姓·甘肃建立裕固族非遗数据库
·柯杨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工作60年座谈会在兰州举行·甘肃省人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
·[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李建荣]复兴民间画,是阻止乡村文化空壳化的有效战略
·[陈斐]读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
·[刘宪 韩雷]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刘锡诚]西和乞巧节的秦风余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