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官办火把节与民间火把节
——在“象征”与“现实”之间
  作者:巴莫曲布嫫 萧放 庞建超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4 | 点击数:10810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

  火把节是一个重要的民族节日,它在传统的民族生活中有着实际的服务意义,它传承民族历史,凝聚民族情感,传播民族文化,是日常生活的“非常”盛会。

  在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今天,火把节又出现了诸多新的文化功能,人们对她的商贸交流、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她的确是吸引外商、游客的文化资源,传统节日文化服务于当代民众生活是一条可行之路,同时民族节日的文化展示,也有助于民族文化保持与传承,以及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当然,在对传统节日进行现代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民族文化的内在特质,一定要注意符合民族成员的文化趣味与心理需要。经济的开发是重要的,没有经济的支持,社会进步是一句空话。

  但是文化与经济有时是不协调的,我们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时候,有时就不能迁就一时的物质利益,民族文化是经历了复杂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我们应将她视为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她十分的珍惜。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她通过时间的周期复现,不断地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情感,实现了其他文化形式难以实现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化作用。

  在对这些传统节日的开发利用上,应该有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意识,不要随便对她进行改造,尤其应该对开发性的破坏,保持必要的警觉。

  民族文化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同时,如何有效地保存自己的节日文化传统,并利用这些传统节日与新兴节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效的时机与条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庞建超(彝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人)

  一方面,官办的火把节有利于这一节日习俗的传承。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还是比较严重的,杂居地区的彝族过火把节就很简单,比如我家乡那里就是这样。若是没有这种官办的火把节,恐怕这种节日习俗不会得到这样的关注,也许慢慢就消失了。但另一方面,官办的火把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又改造了民间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或许火把节原来的意义就丧失了。

 

  马国伟(彝族,云南大理巍山县人)

  我的家乡在云南大理巍山县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国的发源地。我们这里的彝族过火把节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这天具体的活动就是玩玩火把,吃吃饭。玩火把的基本都是小孩子,火把是用松树枝做的,把松香萨在火把上,点燃,到田间地头转,祈求风调雨顺,祈求丰收。在城里面的汉族过火把节比我们隆重,他们提前一两个月就要准备整棵的小松树,晾干,做成火把杆,火把节那天放在广场的中心点燃。前两年火把节都是民间自发的,现在政府参与得越来越多。这里面存在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东西丢失了,民间的参与性就弱了。比如说凉山州的火把节基本就在西昌举行,乡下的也是在县城举行。我去年去过凉山州的火把节,明显感觉到政府参与的活动规模和势力远远大于民间的活动。那是一个县里办的火把节,开幕式上,各级领导都要讲话,占去了很多时间。但另一方面,从现实来讲,政府参与组织火把节还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让一个民族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通过火把节可以让世界更了解彝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2日 16: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河灯歌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彩碰撞
下一条: ·火把节访谈:节日解析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