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从我国传统社会官方与节日的关系看当下语境中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3 | 点击数:11233
 

·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论文·


  节日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质,以及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排的密切关系,不仅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内容,也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当下语境中,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与此相关,一些人从维护和弘扬民族传统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传统节日式微、法定假日中只有春节是传统节日的情况,提出国家应将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也作为国家的法定假日。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节日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传统节日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因此当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时,其式微是自然而然的;而过不过节、过哪些节民众都可以自己选择,因此国家没有必要来干预。事实上,他们还通常以为即便将某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也无法挽救其衰微的命运。关于是否应该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争论,是官方是否应该对节日进行干预的问题,但它涉及的又远不止这一个问题,而恰如本次会议第一次通知中所提到的“是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民族与国家、文化(价值)与器用(效率)的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不揣浅陋,拟透过传统社会中官方与节日的关系来阐明当下语境中官方对传统节日干预的必要性和若干途径。

  

  一、传统社会中官方与节日的关系回顾  

  我国传统社会的节日通常是指那些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特定民俗活动的非常时日。考虑到我国传统社会的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的特殊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节气性节日和非节气性节日两种类型。前者如立春、春分、清明、谷雨、夏至、冬至等,后者如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浴佛、端午、七夕、中元、重阳、春秋社日、腊日等。学者们一般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代[1]。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春秋社日、立春、冬至、腊日等都已经在汉代出现。此后虽然也有此消彼长的情况,一些节日衰微,一些节日兴起,或者节日性质、节俗活动出现了重大变化,但整个节日体系处于大抵平衡的状态,许多节日甚至沿续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俗民的生活当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节日。

  纵观汉代以迄清代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虽然也确实存在着官方对某些节日或节俗活动采取否定态度并加以规范甚至禁止以引导节俗向利于官方倡导的价值观念方向发展的事情[2],但认同和参与无疑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官方或官方代表人物是某些传统节日或节俗的创造者。

  节日作为节期和特定节俗活动的结合体,其产生离不开“时间的表记”——历法。而在传统社会里,是官方“治历明时,典隆敬授”[3],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都与官方有着离脱不开的关系,因而对于许多我们现在称之为民间节日的节日之形成,其实已经无法分清民间和官方的界限。不过,有些节日、节俗,则可以确定地说就是官方或其代表人物的创造。

  如元宵节是汉族一个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比如罗启荣、阳仁煊认为源于汉文帝,说汉惠帝死后,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后死,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因为勘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当到了这天晚上,刘恒就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时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汉语中叫‘宵’,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胡申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则持汉明帝说:“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 而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则持源于汉代太一神祭祀说,说汉武帝因病愈感谢太一神,“便命人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祀坛。正月十五盛张灯火,通宵达旦祭祀太一神,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4] 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影响我们将元宵节的形成视为官方或官方代表人物活动和创造的结果。

  除了元宵节外,中和节也是个典型的官方制造的节日,对此史籍有明确记载。唐德宗贞元五年(789)正月诏:“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照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之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5]

  如果我们将元宵节和中和节视为官方创造了若干传统节日的例证,那么清明赐新火则是官方创造节俗的代表。寒食节是汉代形成的一个民间节日,最初节期不定,或在隆冬,或在春中,或在夏中,南北朝之后相对固定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一日、两日或三日。早期的节俗活动主要就是禁火,吃冷食。到了唐代,寒食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依然保留了禁火的惯制。寒食节禁火之后重新燃火,这在唐代之前也是必须之事,但将所燃之火称为新火并赐给官吏,则是唐朝官方的创设。“至清明,尚食内园宫小儿于殿前钻火。”[6]在位的帝王,则将钻来的新火颁赐给王公大臣。所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做法影响深远,不仅宋代仍有赐官吏新火的做法,就是民间,人们也纷纷在清明日钻取新火。杜甫说“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崔元翰说“草上云时覆,钻火见樵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潘蛟]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
下一条: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
·[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