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论文·
【提要】通过对其近期所经历的彝族火把节庆典的记述,作者对于时下所谓的“当地人观点”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所谓的当地人观点实际上是在与“外地人”对话中生成的。当今唱颂的彝人传统庆典及“彝性”与其说是来自其遥远的过去,倒不如出自其朝向未来的决心。而这所谓的决心则也未必仅仅发自不可约化的自我和本真,它更多地是一种关系或对话,即“当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和对话。对于这种关系和对话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的民族节日、庆典景象。
当地人观点(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是近年来人类学关注的焦点。当然,在过去,像马林诺夫斯基那样的人类学家也很关注当地人观点,但是,他的关注更多的是方法论的,即,他更多地是把当地人观点当作是接近文化真相的一条途径,而且,对于这条途径,他事实上并不放心,是故,除了“访谈”、“参与”之外,他还强调“观察”[1]。也正是通过对观察和访谈结果加以对照,他才得以指出“当地人所说的并不等于他们实际所做的”,进而让其读者看见,与他们一样,特罗布里安人也有理性,也在沽名钓誉,趋利避害。
与过去不同,如今人类学乐道的是与其说是人类理性的普遍性,不如说是人类价值的多样性,或各文化的特殊性[2]。由是,当地人观点已不仅是人类学的方法论问题,而且是人类学的本体论问题,即,人类学的研究目标本身就在于理解当地人观点,展示他们赋予这个世界,以及他们自身生命、生活和行为的意义。
众所周知,克利福德·格尔茨便是持此主张的代表人物之一[3]。当然,他并不完全否定客位分析或远距-体验(experience-distant)概括的必要性[4],但是,在他看来,人类学家实际所做的不过是理解当地人观点,或对当地人就其所为的阐释进行阐释。“简言之,人类学著述本身即是解释的,并且是第二和第三等级的解释(按照定义,只有本地人才做出第一等级的解释:因为这是他们的文化)”[5]。
格尔茨的这种观点植根于他对文化的理解。在他看来,文化既不是行为模式,也不是心智结构,更不是爱德华·泰勒所说的那种无所不包的复杂整体,而是“历史上传递下来、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识模式,一套承袭下来、表达于象征形式中的概念系统,通过这套系统人们得以交流、延续和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6]。换言之,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是行为、习俗或人工制品等象征符号本身,而是通过这些象征符号表达出来的意义体系或结构。
为了说明对行为和意义加以区分的必要,格尔茨援引过吉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对行为主义的批评。赖尔指出,对于行为的客观描述并不意味着对于行为的深入理解,因为人们赋予同一行为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用照相机照下来的所有人的眨眼动作可能都是相似的,即都是上下眼睑的张合,但是,有的眨眼可能是无意的,有的则是有意的;有的人眨眼可能是在使眼色,有的人眨眼可能是为了嘲笑别人眨眼使眼色不够老道,而有的人眨眼则可能仅仅是为练习使眼色,等等。因此,对于行为本身的描述仅仅是一种“浅薄的描述”(thin description),而“深厚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则应该能辨析人们赋予其行为的意义(meaning)[7]。据此,格尔茨认为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应该是“深描”的。 “深描”的提出改变了人类学研究的目标,也改变了人类学的学科性质。由于人类学的研究目标不再是当地人的行为本身,而是当地人赋予其行为的意义,而人类学家本身并不是这些意义的赋予者,因此问题的答案并不在于人类学家的观察结果,而在于当地人的观点,当地人对其行为的所做阐释;因此文化人类学并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需求意义理解的阐释学[8]。文化分析不过是“对意义的推测,估价这些推测,而后从较好的推测中得出解释性结论”[9]。 概言之,当地人观点,这个词的阐释人类学用法不同于以前。在过去,当地人的行为、习俗及制品即是当地人文化,当地人观点不过是当地人对其文化的认识或看法,而如今,当地人观点即是当地人文化,他们的行为、习俗及制品不过是其文化的表达。
揭示、阐释当地人对其文化形式所持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描述这些文化形式本身,这是格尔茨倡导人类学研究途径。无疑,这条途径能把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引向深处。但是,他基本上把当地人观点当作是一个自足的、边界清晰的意义系统,而所谓的行为意义正是在这个系统中生成、流通的。然而,在我看来,所谓的当地人观点的边界实际上并不十分清楚,或者说,至少就其现况而言是不清楚的。因此,我想来谈谈我在2002年去L调查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这种边界模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