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跨越时空的交棒
——云南成功“抢救”3万余册民族古籍
  作者:记者 谭江华 实习生 吕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6 | 点击数:15283
 

  最终梦想

  让更多人保护民间艺术

  这3次大规模的调查,使文化部门掌握了云南民族民间美术、音乐、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态,为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制订计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调查中记录的艺人的师承时间、学习过程、使用工具、场所、程序等要求和禁忌,更为专家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00年5月,在云南省出台的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文化传承人、文化之乡、文化保护区的命名写入条例,使这项命名活动获得了法律的保障。与此同时,调查的成果还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和保护,使得这些艺人有的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客座教授;有的频频到国外展示技艺,传播本民族文化,如双柏跳老虎笙跳到日本的苗自有;而更多的则带动起一方旅游和一方经济。

  在赵耀鑫看来,调查命名,不仅使民间艺人获得鼓励和信心,也使众多参与这项工作的人看到一个充满原创和想像力的艺术世界。保护本土文化不再是专家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这项工作。有的人在这项工作中逐渐成为专家,面对技艺这种易毁的无形文化,“不仅要民间艺人在传承民间艺术中,执著地保持着民族本性,政府、专家、乃至全社会都应该是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而云南省在这方面一直都在不懈努力着。  记者 谭江华 实习生 吕磊 (春城晚报)

  真情讲述

  博物馆:做民族文化的守护者

  在绵绵不断的雨帘中,昨日,记者来到云南民族博物馆,看着被雨水滋润的馆区,陈旧的各族历史文物越发显得新鲜。馆长谢沫华指引着记者细细品味了博物馆里深藏的“秘密花园”,揭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慢慢清晰了博物馆在心中的轮廓——

  与其他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和各族珍贵古籍相比,看着一片片沉睡在民族民间瓦当展里的瓦当,它们稍显普通了些,可雕刻得形态各异的图案花纹,又不禁让人啧啧称赞。云南民族博物馆第二任馆长谢沫华说得不错,在这里,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这300多片瓦当也不例外——前些年,谢沫华听人说通海县有位老人手上有些年代久远的瓦当,立即辗转打听到老人住处。当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听说自己收藏的瓦当要送往博物馆时,心里非常高兴,当即便同意捐献。可就在瓦当抵达博物馆门口时,老人却出于某种压力反悔了,谢沫华二话没说,按照老人的意思将瓦当拉回当地。一两年过去了,谢沫华一直无法忘记当年老人无奈的眼神。老人去世后,把瓦当捐给博物馆是他的临终心愿,这才有了博物馆民族民间瓦当展,人们才可以驻足瓦当之间。

  用谢沫华的话来说,一个博物馆不在乎有多么华丽的外表,震撼人的永远是深藏其中的“宝”,这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精髓所在。经过10年筹建,云南民族博物馆在1995年正式落成开放。目前,馆内珍藏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族文物4万余套(件),其中民族服饰类文物为中国门类最齐全;基本陈列有:《民族文字古籍》、《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民间美术》、《民族乐器》、《传统生产生活技术》、《民族民间面具》、《民族民间瓦当》、《奇石珍宝》等,常年向观众开放。同时,创造性地在馆区开辟了30余个各类动态演示作坊和艺术家工作室;开馆10余年来接待了国内外观众500余万人次。云南民族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不过,谢沫华心底一直还有个愿望,那就是希望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到更多的民族文物精品,与全世界的观众共同分享,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文化的重要专业机构。(记者 宋金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2009年07月26日 11:13: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乔福锦]挖掘民间文献的多重价值
下一条: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相关链接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白莉 郁露]AGIL模型下云南澜沧老达保歌舞传承策略研究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深切缅怀李子贤教授·讣告:沉痛悼念李子贤先生
·[李瑜]云南普洱镇沅民间搭桥习俗的仪式与功能·[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