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旭鹏]“庶民研究”:一种激进史学的兴衰 
  作者:张旭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5 | 点击数:11888
 

  二、“庶民研究”的转向  

  1998年,由古哈和斯皮瓦克主编,萨义德作序的《庶民研究选集》出版后,庶民研究作为一个历史研究派别才真正登上西方学术舞台,并开始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1992年,美国成立了“拉美庶民研究”小组,其宗旨就是运用与庶民研究相似的视角去重新看待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美国历史评论》冬季号以“庶民研究”为题召集了一场参加者来自南亚、非洲和拉美的讨论会,对庶民研究的影响、意义及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了评论。自此,庶民研究已经完全超越了印度和南亚的历史经验,愈发具有普遍意义。最近几年,庶民研究的方法甚至被应用到非洲和中东的历史研究中。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庶民与社会抗议:中东和北非的下层历史》(Subalterns and Social Protest: History from Below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的文集中,作者们跨越漫长的历史时空,将目光投向伊朗、土耳其、中东和北非等地的被压迫者和被排斥者,以此向精英主义的历史叙述发出挑战。

  随着庶民研究影响的扩大,对之的批评也与日增加。斯皮瓦克和拉塔·曼尼(Lata Mani)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指出庶民研究小组忽视了底层女性群体的存在,她们仍处于男权话语的支配下,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学者弗洛伦茜娅·马隆(Florencia E. Mallon)则认为,并没有某种纯粹的庶民意识,即便在庶民内部,也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一些庶民既是被统治的对象也是统治者。面对这些批评,庶民研究学者试图通过深化研究主题和扩大研究领域来作出回应。而同时,接替古哈担任《庶民研究》主编的那批更为年轻的学者,如帕沙·查特吉、迪皮什·查克拉巴蒂和吉安·普拉卡什,也主张开辟新的研究路径,渐次将文化研究、历史人类学和新文化史的方法引入到庶民历史的写作中,使庶民研究的范围空前开放。

  沙希德·阿明(Shahid?Amin)出版于1996的《事件、隐喻、记忆:1922—1992年的曹里曹拉》(Event, Metaphor, Memory:?Chauri?Chaura,1922—1992),可以视作庶民研究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在这部极具实验性的作品里,为了再现1922年的曹里曹拉事件,阿明梳理了地方档案馆和英国官方记录中所有能找到的文献,以便重构历史事件本身以及全国和地方对这一事件的记忆方式。此外,他还花费了数周时间从事类似于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工作,在曹里曹拉事件的发生地与亲历者进行交谈。借助这些“断片”性的史料,阿明质疑了既存历史文献的真实性,揭示了它们被制造出来的过程:英国殖民地法庭用于判定事件的大部分证据从法律上看是真实的,但在它背后,却是对同案检举者(那些提供证词以换取豁免的事件参与者)复杂的审判过程,以从中诱导出满足法律真实性的叙述。阿明的著作显然借鉴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深描”理论,即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去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鲜为人知的事实。

  1999年出版的《庶民研究》第10卷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转变,编者在《前言》中声称:“我们已经拓展了批评的焦点,以便将精英的文本和实践包括进来,我们的兴趣范围也超越了历史学科,并且去解决当代政治和知识政治学的问题……不论是精英的实践、国家政策、专业学科、文学文本、档案资料还是语言都将包含在庶民性的效用之内。”内容的变化也决定了形式的改变。2000年《庶民研究》第11卷出版时,放弃了沿用18年之久的副标题《南亚历史与社会文集》,改为更加具体的《共同体、性别与暴力》,2005出版的第12卷,副标题则定名为《穆斯林、达里特人和历史的虚构》。这表明,新时期的庶民研究正力图凸显其多变的学术兴趣和多重的研究领域。

  庶民研究在1990年之后的转变,说明这一群体已经放弃了以往对政治史、经济史和历史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侧重,转向认同政治、文化多元主义等在西方学院里更为盛行的问题,传统的对民族主义及其史学表现方式的批判则退居幕后。庶民研究的这一转变,也造成了研究者内部的分裂。苏米特·萨卡尔(Sumit Sarkar),这位庶民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就指责庶民研究从社会史转向了文化史,用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取代了马克思主义,距其最初的立场渐行渐远。萨卡尔因此退出了庶民研究小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书评客-新浪博客 2009-07-17 08:03: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的寻羌之旅
下一条: ·[张晓凌]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相关链接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瞿林东]让后人懂得什么是历史·[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岳永逸]保守与激进:委以重任的近世歌谣——李素英的《中国近世歌谣研究》·[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朱晶]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收集、问题、对策·[卢梦雅]葛兰言《诗经》研究的学术发生
·[钱茂伟]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性质及意义·[帕拉蕾丝-伯克]杰克·古迪访谈录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礼俗互动逻辑是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维度
·谈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最大隐患·当代西方口述史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汪高鑫]白寿彝民族史学理论述略·[龙晓燕 王文光]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汪荣祖]现代中国:“重新发明”还是“重新发现”?·[高建红]什么是“身体的历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