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田兆元]中国日食文化漫谈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9 | 点击数:11828
 

         再看一份救日的告天之文:

         天子臣某,谨承皇戒,退避正居,思行愆误。阳精有弊,已政类弃,正事去非,释苛禁,不敢直命,遗臣钦喻。已绝国害之谴,近以绪尽力宣文,思维表道,愿得修政,以奉宗祖,追往翼今,勉开嘉纪。纵太阳精,以兴日宝。(据《开元占经》十引《春秋感精符》)

         日食而反思政务不佳,表示愿意修正错误,应该是不错的。天子自称臣,称日宝,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但董仲舒写祝文,反倒是有点责怪上天,董仲舒《救日食祝》云:熠熠大明,谶灭无光,奈何以阴侵阳,以卑侵尊?太阳当然是阳,是尊,按照他的说法,是不应该日食的。

         关于救日的仪式,我们看一段文献资料:

         凡救日蚀者,著赤帻,以助阳也。日将蚀,天子素服避正殿,内外严警。太史登灵台,伺候日变,便伐鼓于门。闻鼓音,侍臣皆著赤帻,带剑入侍。三台令史以上皆各持剑,立其户前。卫尉卿驱驰绕宫,伺察守备。周而复始,亦伐鼓于社,用周礼也。又以赤丝为绳以系社,祝史陈辞以责之。社,勾龙之神,天子之上公,故陈辞以责之。日复常,乃罢。(挚虞文,见晋书)

         这是比较完整的古代救日的礼仪,大家穿得红彤彤的,帮助太阳恢复。伐鼓,带剑。为什么要在社里举行呢?这里的解释很有意思,社是天子的上公,没有尽到责任,竟然出现日食了,社也就有责任,所以要责备社神。这个有点不讲道理了。我过去是认为社是连接上天的场所,重要仪式当然要在社里举行,现在挚虞先生这样说,大概是后来一些皇帝为了开拓罪责的借口。
         另外,救日不可以用牲,而可以用币,这也是常规。

         《谷梁传》这样写道:

        鼓,礼也;用牲,非礼也。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柝,言充其阳也。

         据此,我们可见古代日食礼俗的一般情况。

         孔子与曾子讨论与日食相关的问题:

         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四。」请问之。曰:「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曾子问曰:「天子尝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陈,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曾子问曰:「当祭而日食,太庙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如牲至,未杀,则废。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

──《礼记·曾子问》

         这是关于拜见天子,诸侯相见,祭祀等情况下碰到日食该怎么办的问题。空间日食和大庙起火时一样大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田兆元之suntree 2009-07-19 08:41: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罗天大醮与水浒英雄排座次
下一条: ·[加央平措]从关帝信仰到格萨尔崇拜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
·[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