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田兆元]中国日食文化漫谈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9 | 点击数:11825
 


         (7月22日日全食,大家都在谈科学。我摘录一些资料,谈一点相关的文化问题,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日食,这是天文现象,但是,在古代,这是一个政治与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信仰问题。关于日食的风俗多多,现列出一些,以为深入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
         由于古代存在日神崇拜,日食现象,致使太阳蒙难,当然要引起恐惧。而在国家形态下,太阳与君王关系密切,而君王又是一国之主,日食就关系到君王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了。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出现日食,首先应该是君王不道,政局紊乱,得罪上天了,因此降罪天下,不仅仅是一般的警示问题。或者上天要惩罚人类,把太阳吞灭。另外的说法则是坏神,恶怪的破坏,要跟人作对。比如天狗食日说。
         无论是天罚,还是恶怪作乱,面对日食,都要采取行动,即救助,所谓救日。
         救日的礼仪,历来是很丰富的。主要有这样一些:

         一,祈祷,告上天忏悔其罪,请求赦罪;
         二,击鼓等,具体是告知上天的呼号,还是驱走恶怪的阵势,看具体情况;
         三,民间击鼓,放鞭炮等,属于驱赶恶魔的仪式。

         下面列举一些材料,来看看历史的面对日食的一些做法和观念。

         夏代的一次日食,也就是历史上记载清楚地一次日食,见于《尚书·胤征》:
         说是夏代仲康时期,天文之官羲和荒废职守,饮酒放逸,结果日食了,还找不到他们的人──他们应该主办救日的事情的,结果只好把他们杀了。书中写道: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辰不集于房,即是日食。文中记载了击鼓,众人奔走的恐慌景象。

         古代对于日食的解释: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礼记·昏义》

        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说的解释。日食是君王的问题,月食是王后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田兆元之suntree 2009-07-19 08:41: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罗天大醮与水浒英雄排座次
下一条: ·[加央平措]从关帝信仰到格萨尔崇拜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
·[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