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锡诚]转变理念正当时──有关文化理念的再思考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8843
 

  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至于对“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认识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则更为突出。我以为,到现在为止,我们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从领导角度看,态度仍然过于暧昧,行动过于迟缓。这个问题之所以比较突出,是因为在文化问题上,我们长期以来以“精华”与“糟粕”的二元对立的方法论和当代价值观作为判断和评价文化的标准。历史证明,这种二元对立的方法论和以当代价值观来判断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并不适当的,常常会阻碍我们对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评价。

  如上所说,“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有一部分是有意识形态性的;但这里面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存在意识形态性的,如中国人关于天象、历算、航海、农耕、田猎等的传统知识。但遗憾的是,在2005年申报和评审的第一批国家名录中,仅进入了“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一项,而且还将其放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类(Ⅷ―87)中,而不是归属于“民间知识”类。而许许多多成熟的农耕知识、天象知识等,没有被文化界从“非遗”的文化视角去加以研究。

  中国的风水、气功等,是否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似乎还噤若寒蝉。风水观念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仍然十分盛行。关于风水的学术研讨会,曾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这件事曾在媒体和网络上一时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在一些知名的理工科大学的课堂上,开设有风水学的课程。有关风水的出版物汗牛充栋。总之,风水理论和风水实践,受到全社会性的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企图控制和征服自然,让自然为人服务;一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只强调一面而排斥另一面,是片面的。风水观念之所以与人类相伴而长期不衰,反映了人类对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倦追求这样一种心理。当然,风水观念和习俗,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迷信家所利用和改造,搀杂了和发展了许多消极的因素,这是应该注意研究和区分的。但在我们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中,对风水这种关于自然和宇宙的民间知识,却不置可否,以致迄无进展。无疑是不正确的文化理念作祟。与风水问题相类似的另一个领域,是关于“气”的态度。在一次中医界研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议上,笔者听到一位院士提出:“气”的观念是中西文化的重大差别之点,“气功”的文化性质问题,应予重新认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在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认识上,民间的认识,包含了许多智慧和真理,有待我们做认真的科学的发掘,当然,也可能有某些神秘思维的表征存在。须知,科学对自然的掌握和认识永远是有限的,科学没有达到的地方,从来都是神秘思维活跃的空间。对于杂揉着神秘思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封建糟粕”予以抹杀,重复过去的“左”的错误,而应承认民众的选择,但同时进行科学探讨和阐明。

  当代还遍布城乡、为民众广泛承继的一些大型的“文化空间”,如有祭祀仪式和民间信仰内容的世俗节庆、以展示民族起源或民族图腾为宗旨的民族节庆,“庙会”、“歌圩(会)”等,之所以很难迈过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民间信仰和神秘思维这个禁区。而要把图腾信仰、灵魂观念、巫术与禁忌实践等涉及神秘思维的文化元素都阉割掉了,那么,产生和发展于史前时代和农耕时代、而在当今社会中仍然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存在了,这样做也不是唯物史观。近来,对民间宗教的讨论中,学者们指出,民间宗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间宗教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应予充分肯定,不应成为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禁区。

  以往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太狭窄了。从政府的层面上看,大体只把表演艺术形式看作是文化或文化的主流。从学界的层面上看,大体只把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传统视为文化(所谓大传统)。两种文化立场,其共同的地方,就是对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没有文字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漠然的态度。现在,我们面临着转变观念和理念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转变理念,学界也要转变理念。要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部自己的“文化论”,我们现在奉为经典的“文化论”,要么是40年代翻译过来的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要么是当代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文化人类学理论。这些著作固然可能给我们以方法的启迪或借鉴,但它们无法解决中国的文化问题。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样式、多层面,其复杂性,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所可比拟,那些头脑睿智却没有调查研究过或体验过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所提供的“药方”,怎么可能解决中国文化的实际问题呢?而我们自己的本土的文化研究,如前所说,却大体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的研究与阐发,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丝毫不涉及“五四”文化先锋们所关注的平民文化和民间文学、现在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学术思潮,与正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以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相悖。季羡林教授近来就“大国学”所发表的言论,不啻是对“新国学”派的一记重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及其思考
下一条: ·[乌丙安]在哪里哭倒长城并不重要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