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林欣川]成都非遗节回望
  作者:林欣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28 | 点击数:8222
 


    火热的6月就要过去,在这个时候回望从月初持续至月中的成都非遗节,可谓不远不近,正是恰当的时点。在这场国际级的文化盛会中,人们不仅抒发了共有的文化热情,更获得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相较于国际论坛等活动的煌煌,值得欣慰的是,许多民众由此懂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也由此懂得了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从身边做起。这一点一滴的收获,都是前进的动力。于是我们特别刊发来自“非遗节”的种种收获,有经验,有成果,亦有特点,值得关注。

     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协办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于6月1日至1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举行。“非遗节”是国际社会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化活动;是自197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参与主办我国的大型文化活动;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省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活动。“非遗节”期间,以“多彩民族文化·人类精神家园”为主题,举办了六大类370多项活动,吸引了520多万人次直接参与,拉动各种消费54.2亿元,并在国际国内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概 况
 
     本届非遗节举办了开幕式暨天府大巡游、国际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优秀剧(节)目剧场演出和慰问演出、主题分会场活动和系列配套活动、闭幕式晚会六大类370多项活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
 
     开幕式暨天府大巡游是开场大戏,6月1日上午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东大门外的青羊大道举行。13支国外、32支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表演队伍,3000多名表演人员,通过《神州风采》、《异国风情》、《华夏奇葩》、《天府情韵》、《蓉城锦绣》五大篇章,倾情演绎了绚丽璀璨的民风民俗,既充分展现了四川和成都文化的个性魅力,又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举办的博览会上,1678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满了3万平方米的展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有26个省区市进场布展;有630多名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有每天内容不同,四川省有关市州轮流登台的广场主题日演出。博览会重点突出了汶川大地震四川6个重灾区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成果和闽南、徽州、热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成果。动静结合的博览会成为了一个荟萃人类文化的精神家园。
 
     31个国家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和40余名国内专家学者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则围绕“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集思广益,形成并向国际社会发表了《成都共识》。
 
     成都市各区(市)县的5个主题分会场活动、16个配套活动,市内各剧场、舞台的56场优秀剧目演出活动,19场深入社区、学校、SOS儿童村、荣军院的慰问演出活动,使“非遗节”广泛地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本届非遗节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参会国家41个,国家有关部委8个,国内观摩代表团127个,参加各种演出活动的表演队伍190多支,参加表演展演活动人员7000余人。天府大巡游、分会场活动、配套活动、剧场演出活动、慰问演出活动、闭幕式演出活动等遍及成都市各区(市)县。这些面向广大市民的活动,吸引了300多万人的广泛参与。平均每天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市民和游客近15万人,开幕当天达20万人,累计近200万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中国文化报 2009-06-26 10: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何建春]滦南乐亭大鼓:在濒危边缘复苏
下一条: ·关于颁发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神鸟奖”的通报
   相关链接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伊建平]闽北民俗的十年探索
·[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祝鹏程]中国曲艺说唱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张云林]建国70年来传统苏绣发展路径回顾
·[王旭]回顾与反思: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神话重塑·[林玉惠]中国珠算列入「非遗」项目的回顾与展望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悦]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回顾与反思
·[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年会║ “回顾与展望:中国民俗学70年”——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征文启事
·[祝鹏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薛洁 牛佳利 权小龙]新疆兵团屯垦文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回顾与前瞻·[张祝平]中国民间信仰40年:回顾与前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