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林欣川]成都非遗节回望
  作者:林欣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28 | 点击数:8232
 

     特 点
 
     彰显抗震救灾精神,促进灾后文化重建。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在四川举办第二届非遗节具有特殊意义。本届非遗节注重展示四川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文化重建成果,展示今天的四川、今天的成都依然美好的形象。为此,开展了“5·12”大地震重灾区非遗抢救保护成果展等多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向世界展示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示出灾后文化重建成果,展示出灾区人民真诚的感恩情怀和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和良好精神风貌。本届非遗节期间,外地人在成都消费比平时增长22.7%,餐饮行业营业额增长20%以上,百货行业客流量较平时增加20%至50%,酒店入住率维持在80%,拉动成都市各类社会消费54.2亿元,有力推动了灾后重建特别是文化重建,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影响有力提升。“非遗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发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国际社会首个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宗旨的大型国际文化节会。特别是国际论坛围绕“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并发表的论坛成果《成都共识》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了国际社会在非遗保护领域的指导性文件。参加“非遗节”的各国大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一致认为,“非遗节”已成为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进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了解与沟通,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公益活动惠及广泛,共建共享文化成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宣传保护知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保护事业,与此同时,“非遗节”也是展示文化魅力,展示文化建设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盛会。
 
     探索创新保护机制,产品市场销售活跃。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第二届非遗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主题分会场活动,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积极组织生产性保护的产品依托“非遗节”平台进行销售,并力争销售常态化,让“非遗节”成为推动生产性保护的基地和市场平台,促进传承发展。“非遗节”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的产品市场销售活跃。在博览会上,平均每天交易额近100万元,最多一天达200多万元,累计达1200多万元。
 
     强势媒体聚焦成都,非遗保护深入人心。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国内各级各类媒体对“非遗节”进行了高密度的报道,没有一天间断,时间长达一月之久。持续时间之长,为近年来我国文化宣传工作所少见。除中央主流媒体对非遗节进行的高密度、全方位、多视角的报道,传统的报刊、电视台、电台各自“大展身手”外,网络媒体、户外广告、道旗、城市绿化、公车车载广告、社区海报、手持道具等宣传手段和平台,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 果
 
     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工作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同时,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的国家,通过举办“非遗节”,不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具魅力、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表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愿意积极参与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贯立场,使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为多民族文化资源大省的四川,通过本届非遗节,生动展示了四川的文化魅力和灾后文化重建成果,展示了震后四川依然美好的形象,对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都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响辉映而又独具魅力的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是在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高度重视传承历史文化,建设文化成都。经历了特大地震的考验,成都的城市精神进一步升华,在此时举办第二届非遗节,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聚集文化资源,创建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成都文化建设,扩大了成都的国际知名度。
 
     搭建了中国乃至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交流展示平台
 
     参加“非遗节”的代表一致认为,“非遗节”已经成为了国内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增进交流与合作,促进保护事业的重要平台。出席国际论坛的各国大使和教科文组织代表高度赞赏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坚持相互尊重、和谐发展,广泛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开展的工作,特别是积极参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细则制定工作等国际多边交流与合作。在审议《成都共识》时,各国大使一致要求加上“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各级政府为保护本国文化遗产做出的努力,并对已成传统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贝宁大使亚伊认为:“成都国际‘非遗节’已经成为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阿瓦德·阿里·萨勒哈称赞:“‘非遗节’是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大舞台。”
 
     浓厚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
 
     遍及成都市各区(市)县,多达370多项的节会活动,数百万人的参与,各种传媒的广泛宣传,使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正在转化成为自觉意识。
 
     奠定了成都打造国家级国际文化品牌的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级国际文化品牌,在成功举办首届非遗节的基础上,第二届非遗节再上台阶、再创佳绩,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积极响应和高度赞誉,充分显示出了这个文化品牌不可估量的价值,为打造成都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中国文化报 2009-06-26 10: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何建春]滦南乐亭大鼓:在濒危边缘复苏
下一条: ·关于颁发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神鸟奖”的通报
   相关链接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伊建平]闽北民俗的十年探索
·[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祝鹏程]中国曲艺说唱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张云林]建国70年来传统苏绣发展路径回顾
·[王旭]回顾与反思: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神话重塑·[林玉惠]中国珠算列入「非遗」项目的回顾与展望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悦]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回顾与反思
·[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年会║ “回顾与展望:中国民俗学70年”——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征文启事
·[祝鹏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薛洁 牛佳利 权小龙]新疆兵团屯垦文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回顾与前瞻·[张祝平]中国民间信仰40年:回顾与前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