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陈泳超]前沿和预流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4 | 点击数:9788
 

 

 
二、“预流”、“未入流”
上面陈述的,是就学问的原则、心态等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个人心得,并不是说学者就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事实上,学问的对象说到底还不是世道人心?离开了社会人事也无所谓学问了,这点上我倒是多少相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其中的差别我想只在于,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
其实,我对民俗学的理解,都在几年前写的那篇《我对于民俗学的学科理解》(陈泳超,2004)里面了,现在翻出来看看,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也没有更多的话想说,《民间文化论坛》希望围绕着“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民俗学的发展契机”来各抒己见,我就勉强提一点管见好了。
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里提出所谓“预流”与“未入流”的话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为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我想对于当前民俗学界来说,所谓的新潮流肯定要数“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很多人可以从各个方向去“预流”,我个人对这个潮流也颇有兴致,因为前面做“中国民间文学现代学术史”课题时,就感觉到学术史可以有两个面向:一是学科史;二是思潮史。限于个人能力,我到目前为止所做的只是前者,并且严格限定于前者,因为对于后者我完全没有把握,虽然一直还很有兴趣,但苦于没有可意的切入点,基本处于叶公好龙状态。而当前愈演愈烈的所谓“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什么的,倒提醒我可以跟民间文艺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些重要时期参比,比如五四前后的歌谣运动、延安文艺时期对民间文艺的态度、大跃进民歌运动……这些运动连贯起来看,似乎很能说明一些民间文化的思想史意义,尤其当下的这个热潮,因为是正在进行时,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一个潮流中各种人群利益、权力、心态的动态过程,以及整个潮流的表演始末,我觉得这是很有意趣的学术观察,自己也开始做一点相关的尝试了,虽然还不知道能取得什么样的学术成果。
我想说的是,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任何一项关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也没有特别的理论关怀,也没有参加过什么会议研讨,但因为这个潮流中有可以与我关心的话题接榫的部分,我很想“预流”,为此进行了目前的一些工作,并非出于民俗学从业人员的使命感,我也不认为这个热潮对于民俗学从业人员就具有什么特别正当的意义。假如承认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那么各种潮流此起彼伏,恐怕大多数情况下只好做一个“未入流”者吧,这不是很正常吗?其实陈寅恪所谓的“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恐怕也有点夸大,或者说这样的新潮流也多得很,没必要什么流都预。陈寅恪本人给人印象深刻的学术启迪,主要大概也在于能使用“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来研究中国历史,其他的潮流,比如甲骨文等,他当然是“未入流”者。
所以,要紧的只是我想预什么流,而不存在什么流我必须预的问题。毕竟,总是应该我在做学问,而别让学问在做我才好。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
下一条: ·[胥志强]作为生活整体观照的民俗学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