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荣仕星 徐杰舜 编:《人类学世纪真言》
  作者:荣仕星 徐杰舜 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2 | 点击数:7072
 

  序言

  从1999年开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徐杰舜教授的主持之下,开辟了一个《人类学学者访谈录》的专栏。经过4年多时间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们访问了20多位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人类学工作者,并以翔实长篇幅刊登于专栏中。由于我一直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忠实读者,所以几乎所有的访谈录都浏览阅读过,觉得很有意思,增加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行内故事,因此也常常对这些访谈录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今,徐教授将这30多篇访谈录汇编出版为《人类学世纪坦言》一书,让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学者们的“坦言”,实在是很值得庆贺的事。徐先生来信要我为本书作序,我也就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徐教授与他的同事们访问的学者们在年龄上包括了老、中、青三代,所以在时间上代表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记忆;在区域空间分布上除去有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外,也包括北中南各地区的人类学工作者,所以代表了我国不同地区、受不同训练背景学者的经验。在单一访问时也许没有真正很有计划的谈话原则,但是结集编辑成书后却似乎已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口述历史”,虽说少了较早期学者的访谈,却也代表较近代的发展过程。从我个人的观点看,这部非正式的口述史最少展示了下面几项意义:

  一、记录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

  二、显示了学者们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努力。

  三、说明了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与建构的情况。

 

  ·摘·

  古典与现代、学科与分支——清华大学景军教授访谈录

  徐杰舜 景军

  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景军教授,欢迎您在阳春三月到南宁来讲学。我到台湾去的时候,在与李亦园先生、乔健先生谈到大陆的人类学情况时,都谈到清华,谈到清华就谈到您。今天您能够接受我的采访。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想请您先介绍一下您的简历和学术背景。

  景军(以下简称景):首先感谢学报采访我。我步人人类学这个学科是比较晚的,真正开始做研究的时间也比较短。早期只是感兴趣,真正严肃的研究是从1990年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博士班之后。在这之前我曾经当过记者。当时我做专访的时候就经常觉得自己的学术功底不够,碰到历史人物、事件,甚至包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总觉得知识不够,所以1985年我决定去深造。我那时对亚洲地区的发展比较感兴趣,于是就申请了哈佛大学的东亚区域研究的硕士学位班。

  徐:那您北外毕业是哪一年?后来又在哪里学习?

  景:我在北外念完大三之后被选到《中国日报》,而后公派出国进修新闻学,所以大四是在夏威夷大学念的,1982年毕业之后回国到《中国日报》。1988年我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我并没有马上想上博士班,因为当时想先做一些事情,所以就回国了。回国工作就是在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费孝通先生创办的。当时这个所有许多不错的学者,有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我真正对人类学感兴趣可以说是一个偶然。1988年我们接到一个课题,是黄河中上游水库移民研究。这个研究项目导致了我第一次真正的实地研究,时间是1989年夏天,地点是甘肃省永靖县大川村。那里有三座水库,造成了几万人的移民。这里的水库移民问题是费先生去西北地区考察的时候从地方干部反映那里听到的。费先生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因为它牵扯到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人口的冲击。这个题目后来成为我整整10多年研究中的一个没有中断的课题。我们当时所关心的问题比较简单。第一个是移民社区的重新组建,第二个是生态问题。到1997年,为了研究水库移民问题,我先后考察了国内六个大型水库,最后把我的研究一直做到长江三峡移民的问题上。世界水坝委员会在1998年成立之后,我成为该会的中国顾问,写了一个背景报告,即《水库移民在中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下一条: ·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
   相关链接
·[项飚]世界、学理与自我: 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朱靖江]以影像民族志方式表述人类学者的田野经验与理论见解
·[S.L.布朗]坎贝尔所说的话,会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美] 柯西诺 主编:《英雄的旅程:与神话学大师坎贝尔对话》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七夕,我们歌颂什么?·刘魁立先生访谈录
·[刘亚丁 李福清]“我钟爱中国民间故事”·[滕星 徐杰舜]在田野中追寻教育的文化性格
·[景军 徐杰舜]古典与现代、学科与分支·[荣仕星 徐杰舜]国际人类学的中国责任
·[杨民康 廖明君]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预报]美国本土印第安人类学者访华讲座
·[周星]人类学者如何看待民俗艺术·[郭于华]人类学者的困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