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阿兰·邓迪斯]21世纪的民俗学
  作者:[美]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   译者:王曼利 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31 | 点击数:55472
 
 
通常孩子是按照基督的样子被塑造的……有时,孩子出现在花瓶中,或者刚从金蛋中破壳而出,或者位于曼荼罗的中心。在梦中,他往往是以做梦人的儿子或者女儿,或者是一个少年男孩,或者是年轻女孩的形象出现,有时候似乎具有外国血统,是一个有着微暗肌肤的印度人或者中国人,或者看起来更符合宇宙法则,被星星环绕着或头戴布满星星的小皇冠,或者是国王的儿子或是有着恶魔品质的女巫的孩子。在“难以获得的财宝母题”的一个特殊例子中观察到,儿童母题变化多端,采用了所有的外形,例如宝石、珍珠、鲜花、圣餐杯、金蛋、金球等等。这些相似的形象可以彼此交换,并且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荣格,1958)
 
这种批评方法的问题是,在如此多的外观中如何确定其原型?当我们偶然遇到民间故事中的“金蛋”时,我们怎么知道这是儿童原型的表现?这里我们必须要想到荣格自己的方法格言:原型是难以定义的。我们只能渐近地或是略微地接近它。荣格反复重申这一点。因此,如果原型是不可知的,我们怎么知道它们?另外的理论难点是这些假定的原型依其申述是全人类的以及前文化的。因为它们是前文化的,所以它们只是在边缘受到了文化条件的影响。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了解到为什么那些主要研究什么是“文化”的文化人类学家,对于假定的前文化实体是否来自生物社会学或者荣格理论的这一学说并没有多大兴趣。附带地,我要责备一下弗洛伊德,部分是因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存在的假定。弗洛伊德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是他认为海克尔“个体发育重演了动物种类进化史”的生物学发现同样可以应用于精神产物。为了解释某一不断出现的白日梦的多种存在形式——例如,成人的诱惑,父母性交的观察,对于阉割的恐惧——他提出了以下的推断:
 
这些空想的需要和材料来源于何处?毫无疑问它们来自于本能;但仍需要被解释的是为什么得到相同满足的同一个幻想只要时机成熟就一定会产生。对此我有一个也许在你们看来相当大胆的答案。我认为这些原始的幻想,我喜欢这样称呼它们,毫无疑问和别的一些东西一样也是种族演化发展而来的天赋。利用这些天赋,个体超过了他自身经验而到达他自身经验根本还未发展到的原始经验。在我看来极有可能的是,现今所有被作为幻想讲述分析给我们听的事情——儿童的诱惑,通过观察父母性交而达到性兴奋的燃烧,对于阉割而非阉割本身的恐惧——曾在人类家庭的原始时期真实地发生过,幻想中的儿童只不过是用史前的事实来填补自身事实的缺口。(1916:370-1,1987)
 
这是一个明确的,尽管有点令人怀疑的陈述。如果个体在他或她的生活中没有象征或是幻想,那么象征和幻想将会通过重现动物种类演化的个体发育来提供。或许弗洛伊德运用这一原理最著名或是最声名狼藉的例子是《图腾和禁忌》中的结论。在承认仅仅是杀死父亲的想法就会引起儿子的罪恶后,弗洛伊德最后认为杀父行为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用原始游牧部落兄弟联合起来杀死他们的父亲来说明俄狄浦斯情结和图腾信仰与禁忌。按照弗洛伊德推测,这是因为原始人不同于现代人,他们并不羞怯内向,因此“想法直接转化为行动”。《图腾与禁忌》的最后一句话是弗洛伊德动物种类演化倾向的直接结果:“因为那个原因我认为我们可以很好地采用我们正在讨论的例子,虽然不能确保结论的绝对必然性,那就是‘太初有行’(the beginning was the deed)。”(1938:930)
弗洛伊德的演化遗传幻想明显可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相比较,其错误部分是由于他设法使心理学成为历史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整个理论基础本质上与19世纪的民俗理论,源于单线进化理论的遗留物学说是相同的。成人神经病症状本质上是幼年或童年早期所发生的创伤情况的遗留。为了了解或解释这种明显已失去理性的症状,分析家不得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满足从童年早期开始来推想这幅较完整的图画。很显然,这与安德鲁·兰描述的“民俗方法”相类似。兰在比较考古学和民俗时谈到,“这是一种研究民俗的形式,即收集和比较古老种族相似的非物质遗迹,遗留的迷信和故事,我们的时代而非它那时的观念。”([1884]2005:11)该理论基于19世纪儿童-原始人的等式。正如原始人经历了野蛮而进入文明一样,儿童经历了青春期而进入了成人期。为了了解成人民俗(即文明社会中的遗留物),我们需要找到存在于当今野蛮(或者原始)社会中的较完满的形式。用兰的话来讲,“这个方法是,当一个显然是不理性的且反常的风俗在任何一个国家被发现时,寻找一个有着相似习惯的国家,而在这个国家中该习惯不再是无理性与反常的,而是和处于该习惯中的人们的行为与观念相协调……于是,我们的方法是将文明种族表面上没有意义的风俗和习惯与未开化种族仍具有其意义的相似的风俗和习惯进行比较。”(1884:21)最后,兰总结道:“在一个文明种族中,民俗表现了文明是从野蛮观念发展而来。”(1884:25)弗洛伊德同样看到了个体发育与种族演化之间的相似点。他在约翰·伯克上尉所著的《各民族关于粪便的仪匦》(Scatalogic Rites of All Nations)一书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民俗科学走的是另外的道路,但是尽管如此它却得出了与心理分析研究相同的结果。它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们如何并不完美地成功抑制他们的粪便倾向,不同文明水平的排泄物功能的处理如何接近人类生命的婴儿阶段。联系通俗习惯、神秘惯例、礼拜动作和治疗技术,它向我们揭示了习语中原始的根深蒂固的粪便嗜好症。”(1934:ix)这或许说明了弗洛伊德对于考古学的爱好,也展示了1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学术范例,那就是重塑过去。一块碎片,就像迷信或是神经病症状那样,是过去的遗留物,但是遗留物可以帮助重建过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左玉河]从读书人到知识人
下一条: ·[施爱东]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