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张勃]《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端午节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8 | 点击数:37054
 
(五)采百草、捉蛤蟆、备午时水等
在许多地方,端午节还是人们采制草药、捉蛤蟆、备午时水的日子。
人们采制草药,处置办法有多种,在江苏苏州,采百草,合药为避瘟丹。在天津,采百草为膏。在上海,采益母草、夏枯草、木香根,阴干待用,叫做“行方便”。在浙江武义,人们于午前采草药之能散风化食者,曝干藏之,谓之午时茶。广西同正,识土药者入山采之,晒以备用。但更多的是采百草煎汤以沐浴。这一点已在“用植物避邪”部分中提及,此不赘述。河南淮阳一带,这天有采药、采茶之俗,且讲究在日出前采集,俗信一见红日即失去药、茶之效用。在山西万荣等地,人们也讲究日出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在在山东枣庄红山峪村,这天有采“瓜鞭茶”的习俗,这天早晨采来,用开水炸一炸,晒干,可作茶用。同时还采一些石榴叶、山楂叶、柿叶、桑叶,经过简单加工,同样作为茶用。
端午节捉蛤蟆的习俗流传甚广,在浙江临平、塘西一带水乡人家,这天捉蛤蟆杀了吃肉,而更多的地方捉蛤蟆的目的在于取蟾酥墨。民间普遍认为,癞蛤蟆有巨毒,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将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在河南林县,就是捉取虾蟆,以墨置口中后挂于屋檐,过三日,成蟾酥墨。在山西翼城,“是日将白矾置水中受日光,数日取出,或将活蛙捉住,塞墨于口,俟干取出,皆可治无名肿毒。”[9] 而晋北地区,还讲究寻找“金鸡头”。就是在节日当天日出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叫做金鸡头,阴干后据说可消无名肿毒。
人们俗信蛤蟆是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虾蟆避端午”或“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在台湾台南,这天午时一到,妇女们就竞相汲水储存于瓶矸,放置阴湿处,以备日后作解热之用。据说此水经年不腐,作为解热剂,颇有效果。而在豫南一带,人们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在山东荣城、即墨、文登、乳山等地,习惯用露水洗脸。这天早晨,家家起大早,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蘸草上的露水,给孩子洗脸,据说洗了不害眼病。同时让牲畜吃带露水的草,据说可令牲畜一年不得病。
(六)走百病
河北迁安一带的妇女多于这天中午前,游于河滨,叫做“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游瘟,在南方诸省也多有流行。如云南镇雄,男女老幼穿着衬衫春装,游山玩水,叫做游百病。而且边游边采百草,归来煎水沐浴。山西阳高一带有“窜城墙”的习俗,与走百病旨趣大体一样。
不过各地游百病的时间不甚相同。在四川西昌,午游古庙,晚游近郊,叫做“游百病”。在灌县,人们晚“游百病”,以为可以祓除不祥。在贵州平坝,也是晚饭后,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由大人领着遍游田野,叫做“游百病”。在云南新平,则是早餐后,用彩绳系于小儿臂膀,并用雄黄涂于小儿口鼻,率领出游,叫“游瘟”在大理,人们午后出游诸名胜地,是为“走百病”。
(七)其他避邪驱毒的方法
除了上述以外,各地民间根据各自的旨趣,还发明了其他一些避邪驱毒包括驱虫的方法。
1、捶炕沿
天津一带的妇女在初五早晨醒来还未起床时,就用手捶床,边捶边唱着:“捶、捶、捶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捶、捶、捶炕头,蝎子蜈蚣没有喽;捶、捶、捶炕帮,长虫蜈蚣一扫光;捶、捶、捶炕腰,蝎子蚰蜒往外跑。”
2、念送蚊经
浙江一带的人们,五月五日一大早,念送蚊经以驱蚊。
3、撒石灰
浙江于潜等地,墙壁间撒石灰,喷烧酒,可驱除各种虫豸。又在福建建阳,以石灰少许撒墙壁脚,以为可令虫蚁不生。在崇安,晨起扫地,亦撒石灰。
4、送跳蚤
福建建阳一带,妇女儿童“折粽衣为船,安螺壳五六枚置床下,谓可以送跳蚤”。[10]
5、送瘟神
江苏盱眙,五月初一日有收瘟之赛会。初一日,居民均用色纸制葫芦,上书“瘟神老爷本姓雷,一见葫芦打马回”等字样,交贴于门旁,或系于桃树头、悬于门楣上,以拒瘟神。并悬挂钟馗图,以镇不祥。到初五日,有好事者扎纸船,并抬降福菩萨偶像,用锣鼓引导游行全市,叫做“收瘟”。居民祀以清香,并有米豆等类粮食撒在船内。俗云船内有二瘟神,用粮食掷打破碎,可以却除瘟疫。最后,将纸制瘟船投诸淮河,俗以船如顺水下行,则无瘟疫。
安徽凤阳一带,五月初五有瘟神会。这天由男巫扎纸船载瘟神行街市,至住房门前乞香米,名为祛除瘟疫。
在浙江武义城乡,有推龙船以送瘟神的做法。即用竹扎制龙船,端午日推船入水,即可驱鬼避邪。相传古代有个人被五鬼缠身,一老道帮他捉住五鬼封入酒坛,投之于江。可是酒坛飘流到武义后,被人捞起打开,五鬼遂出,为害当地。城隍得知,便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以竹扎船,送鬼出境。以后便成此俗。
又在鄂东一带,人们用竹子扎成龙船,涂雄鸡血于船头和船尾,由四人抬向荒郊,道士则手持桃弓柳箭在后面追赶。抬至空旷处纵火焚烧。在黄梅下新镇,则有请令公“踩水”的习俗。这天清早,由本镇最有名望的人到令公面前“请告”,告,也叫木卦,是占卜用的器具。或是令公准了告,负责请告者就立即安排几十个强壮的青壮年,每四人一组,具体来请令公踩水。而家家户户都在在门外摆上香案迎接令公。午时一到,请告者为令公脱下衣袍,令第一班人抬着,往第一个摆香案的门前跑,边跑边吆喝。听到吆喝的人家赶昆放炮,抬令公者跑到香案前将轿放下,香案主以最快的速度将备好的三杯茶、三杯酒向令公脸上泼去,而后作揖。抬令公者则快速抬起轿子以最快的速度向湖里跑,四人冲下水后便停轿请令公踩水。所谓踩水,是将轿子放在水里,使令公的脚见水。令公踩水后,抬轿者要并排跪于轿前,用双手向令公身上泼水,泼三次后将轿重新抬起,上岸后交由第二班人。然后重复第一班人的动作,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各家各户都接待完毕,再请令公回庙,并为他穿上衣袍。请令公踩水的目的在于赶瘟气,必须在午时始,于未时前结束,否则便不吉利。
6、避瘟
在福建同安,这天午时,以纸为人,写一家生辰送水焚之,名为避瘟。
7、浴于溪
在海南感恩,有丧者,是日不分男女都要于溪水中沐浴。
8、试新镜
 晋北一些,习惯节前置买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9、禁忌
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人们终日不能出门,叫做“躲端午”。四川合川的人们在午时也要闭户不出,俗信此时五瘟下界,要闭门以避之。
台湾基隆,这天必须剪理头发,否则会被鬼攫去缠粽子。女人则不得解发而睡,不然将被鬼抓去。
湖南沅陵一带,将五月俗称恶月,忌曝床、荐、席、盖屋。
广东罗定一带,五月初一日,农家刀斧、犁锄等铁器禁止暴露在外面。
笔者为了行文的方便,对于避邪驱毒的方法和所用之物作了区分,其实各地在具体实践时采用的总是混合方式。这从地方志对当地端午节节俗的记录中即可清晰地看出。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江苏《吴县志》记载:
 
五日为“端午节”。堂悬神符及钟馗像(或于朔日悬之),几供蜀葵、石榴,户悬蒲剑、蒜头,妇女簪艾叶、榴花于髻,食称锤粽、石首鱼以应时节。饮雄黄酒,遍洒室中,云祛虫毒,又以余酒书王字于小儿额,遍染其手足心。是日,小儿衣以黄衫(曰“雄黄衫”),服以肚兜(曰“老虎兜肚”),佩以钱文(编钱为虎头形,谓之“老虎头”),系以五色长命缕,俗传以为服猛。长者佩辟瘟丹、雄黄荷包、独囊网算(蒜)以辟邪秽。遍焚苍术、白芷、蚊烟于室中,以透郁蒸之气,并以僧道所赠之符,尼庵所贻之剪彩五毒符贴于门楣寝次,借以祓除不祥。”[11]
 
又如1953-1959年编纂的台湾《基隆县志》记载:
是日,家家门悬榕、蒲、艾枝。中午,祀神祭祖,备桃李、瓜果、牲醴供拜。以五色丝制鸟兽花果之属,曰“香馨”,儿童佩之,谓可辟邪。正午,储午时水,谓可治热症;画午时符,谓可祛除不吉。饮雄黄酒,以蒲艾洗身,谓可禳疾。以箸醮酒,于小孩额上画“王”,传能消毒去灾,余酒洒床底及暗处,谓亦可消除恶物。此日,取紫苏、蕃石榴叶、芋茎、树梅、未熟葡萄等渍盐,称曰“药茶”,备日后解消化不良、感冒之用。“端午节”前后,在旭川河作龙舟竞渡之戏,俗谓“扒龙船”。
……
五月端午节,女人不得解发而睡,不然将被鬼抓去。
端午节,要剪理头发,否则会被鬼攫去缚粽。[1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今年两个“端午”怎么过 国家规定只休假一次
下一条: ·[刘晓峰]端午与蟾蜍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