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张勃]《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端午节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8 | 点击数:37008
 
 
二、避邪驱毒习俗 
在古代民众心目中,端午节所在的五月多被视为“恶月”,端午节则被视为“五毒日”。关于为什么端午节为五毒日,民国二十三年《奉天通志》载《盖平县志》有如下说明:“盖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 [6]又辽宁新民一带以为该日为瘟神下界。又有人说此日有蛇、蜈蚣、蝎子、壁虎、癞蛤蟆等五毒出来害人。还有学者以为:“‘五月五日’即所谓‘端午’,时在春末夏初的转变时刻,还寒乍暖,百虫蠢动,疾疫流行,可能有某种瘟疫、灾难于端午在一定地区、一定部落里发生,悲惨和恐惧的记忆、传说、迷信造成并扩大为范围愈来愈大的禁忌、传统和风习。”[7]
其实,无论人们对于五月之为恶月的阐释有多么不同,但将五月视为恶月,在端午节以约定俗成的活动避邪驱毒,则是全国各地普遍的做法。而为了避邪驱毒,人们的确想出了种种办法。
(一)用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艾叶酒等
将雄黄、朱砂、菖蒲、艾叶等物置入酒中而生成的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艾叶酒等是避邪驱毒的重要法宝。端午节,人们以雄黄酒等为饮品,饮用雄黄酒以解毒、避瘟。在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饮用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形的,反映了人们对于雄黄酒特殊用途的认知以及用雄黄酒角蛇虺诸毒的俗信。
除了饮用雄黄酒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或雄黄涂于耳、口、鼻等处,以达到避邪驱毒的目的。如河北万全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口鼻处,或在额头上写一王字。在山西新绛,人们也用雄黄涂小儿耳、鼻各窍,并书王字于小儿额上,以镇百邪。在翼城,将雄黄酒涂于婴儿脚手心、耳门诸处,以为能避邪。在虞乡县:用酒泡雄黄、艾尖,涂于小儿手足心,并耳孔、鼻孔各处,可避一切毒虫。在江西昭萍,将雄黄涂于小儿额头及两耳以避虫。在福建藤山,喷雄黄酒,以免小孩夏日生疡。陕西洛川一带用雄黄酒擦耳鼻等处,认为擦耳可避蚰蜒,擦鼻可以避瘟,擦脚心则不落水。在广西同正,儿童饮朱砂、硫黄酒少许,并擦于肚脐及脚板。在贵州余庆,用雄黄酒擦小儿额腮,谓可避疫、避蚊。在兴仁,晚饭时用雄黄酒涂耳,认为可治聋。
此外,各地的人们还将雄黄酒或雄黄水等洒到墙壁等处。如在广西来宾,人们将雄黄酒喷酒到墙根僻处,以为可以杀蛇虫恶菌。在贵州余庆,人们用蒜渣与雄黄粗末调水洒屋前后,谓可避蛇虫。在上海,人们也将雄黄酒洒于墙壁以驱毒虫。在浙江,也多在墙壁间撒石灰,并喷雄黄酒,以使虫豸不得潜伏。
又在贵州平坝,人们还用雄黄涂猪肉,各曰雄黄肉,备疮毒用。并用车前、九里光等草熬水,和入雄黄、大蒜后,遍洒墙壁及墙角处。在福建连江,人们卷纸为筒,中裹雄黄,烧放其烟;在台湾台南,端午节日,有些人家会聘请德望资深的书塾老师,用雄黄烟炮在门上书写对联,或燃放床榻下熏之,以除五毒。
(二)用植物避邪
用特定植物是避邪驱毒的又一主要方式。各地常用来避邪的植物各有不同,其中以艾蒿和菖蒲最为普遍。一般是将艾蒿和菖蒲悬挂在房檐上,或插于门户旁边、上方。如辽宁《辽中县志》载当地“以蒲艾高插檐间”,吉林桦甸则在大门小门都插上艾蒿。亦有置入房中的,如辽宁锦西届时“植艾于屋”。在山西沁源,人们清晨采艾插于门首,并饮雄黄酒,叫做“逼恶”。山东冠县则在门首、神前都插艾枝。在曲阜、邹县一带,有谚语云:“门口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在广西始兴,家家以蒲艾悬门首。在同正,是日午时,以菖叶、艾枝等插于门,又用降尤木砍成橛,折而为拴,椓于屋之四隅。在陕西宜川,习俗于当日清早采艾叶,遍插门窗、墙壁及儿童耳夹,谓能驱邪避毒。在浙江临安,则植葵艾于瓦盆置于堂下。
除了房屋门窗要悬插艾蒿,艾蒿也可以佩带身上或插于发际。辽宁凤城的俗民则习惯在耳朵用塞上一团艾叶,可令诸虫不入。在山西翼城、陕西高陵等地,戴艾叶,俗信可以去疾。在河北邯郸,女子头上要戴艾枝,衣襟上要插艾枝,俗话说:“不戴艾,要变怪。”又说:“戴上艾,不怕怪;戴上柳,不怕狗;戴上槐,大鬼小鬼不敢来。”
而除了插带,艾蒿、菖蒲还有其他用途。比如用以泡水,黑龙江双城的人们就用艾蒿水洗脸。江西昭萍的人们则用艾蒲水洗澡。台湾台南一带的俗民也用菖蒲、艾叶煮汤沐浴。再比如可供灸法上用。江西昭萍一带,以艾火灸可免肚疼。
有时,人们又将艾束为虎形或人形,是为艾虎或艾人,也有束成犬形的;或将菖蒲做成小人形,佩带身上以避邪驱毒。如在四川乐山,家插艾与蒲于门,或制犬形悬于室中。天津静海一带,挨户插艾虎、艾人,将红色纸制葫芦,粘贴于墙壁门户和小儿衣襟上,叫做“去五毒”。山东莱阳的人戴艾虎,以避邪去病菌。
除了艾蒿、菖蒲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常常被俗民使用。在辽宁锦西、北京房山、河北青县等地,俗民们会把桃枝悬挂在门窗之上以祛邪。在吉林怀德、甘肃漳县等地,人们又会折柳插门。在吉林梨树,则既插艾又插柳,还悬挂一种纸制的葫芦。在浙江归安,系蒲艾蒜于床,门户皆插桃艾。在浦江,家家用桃、柳、葵、榴、蒲、艾编插门户;在台湾台南,此日各家购买艾叶、菖蒲、龙船花并榕树结为一束悬挂于门楣间。
在台湾的客家,习俗于端午日在门上挂葛藤。民间传说其来历与黄巢有关。黄巢起义时,一次在路上见到一个妇女,背着一个大孩子,却牵着一个小孩子。黄巢觉得奇怪,便问她这样做的原因。那妇女说因为黄巢起义,百姓闻之奔走,她牵着的是自己的孩子,而背着的是自己的侄子,因他父母已经双亡,怕被黄巢俘获,故而背着他。黄巢被这个妇女深深打动,便告诉她在家中悬挂黄葛藤,即可避祸。又下令军中,凡家门上挂葛藤的人都不能杀。那妇女后来得知与自己说话的人正是黄巢,便采了许多葛藤挂在村庄的路口,一村男女因之得救,而那天正是端午节。以后端午挂葛藤遂成风俗。
在天津静海,人们将艾叶、石榴花簪于发际以避邪。浙江于潜的妇女这天鬓插榴花,俗传可避赤眼。安徽芜湖、贵州兴仁、云南大理的人们则用石榴花醮水洗眼,云可以避毒明目。又在上海,这天盆煨苍术、芸、芷。安徽宁国的人们,则在端午节的午时焚烧苍术、艾叶,驱除毒秽。浙江杭州一带,在室内焚烧苍术、白芷、蓬艾、蒜梗、豆壳诸物,据说可以祛毒、避霉湿。在贵州兴仁,人们将一颗独瓣蒜挖空心,填以雄黄,藏之作药,据说能治痈疽。上海嘉定一带,也挑选独瓣蒜,结线网系之以为饰,叫做独囊网蒜。吉林桦甸等地,人们将红辣椒用线串起来,酷似人形,挂于门上,以禳灾厉。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地方习惯于端午节采百草,并用百草煎汤沐浴。如在福建建阳,采采百草于野,曰午时草,食后煎汤沐浴,以避疮疡之疾。在湖南蓝山,人们也采药草煮汤沐浴,据说能祛病孽。在广西宜北,检取百样草药,大锅煎熬,用水洗浴以妨病疫。四川渠县的人们,至野摘取草苗煎汤入浴,云可除毒。
(三)用神像、符图等驱邪
张贴神像及符图,也是端午节驱邪的重要手段。据《后汉书·礼仪志》载:“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师,以止恶气。”后来,民间盛行悬挂天师像、钟馗捉鬼图以及一些符图来驱邪。
张天师,也称张真人、张真君等,即道教正一(天师)道的祖师张陵,后世道徒尊称为张道陵。民间传说他曾师从太上老君学道,得道后能预卜未来,通彻天地,呼风唤雨,除魔伏妖,驱神役鬼。钟馗,也称钟葵,民间传说他是终南人士,长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十分丑陋。他参加科举考试名列榜首,皇帝却认为他相貌丑陋,不堪夺魁。钟馗羞愤难当,一怒之下,撞死在廷柱上。阎王怜他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便封其为“平鬼大元帅”,命其前往人间降妖捉鬼。因为二者都有除妖捉鬼的本事,所以端午节期间多张贴二神图像。
除了张天师、钟馗外,有些地方还张贴其他神像。如浙江归安一带,这天就在堂上悬挂张天师像或关圣、钟馗像。又在山西翼城,人们在门上悬挂虎像。在新绛,以虎形画符贴门,名曰“禁五毒”。在河南郑州,“人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天师或虎蝎之像”。[8]
除了悬挂神像外,贴符十分常见。道家把自己的符箓都归在张道陵的名下,叫做“天师符”。每逢端午节,百姓们常要请宫观道士,以白芨研朱砂,在黄表纸上画符箓,或者在市场上购买符箓。有时道家会赠送符箓,供张贴于门户,据说可以净化门庭,镇宅避邪,消灾解厄。北京宛平这天家悬五雷符,小女孩身上也要佩带纸符。河北万全,也贴五雷天师符,以禳不祥。沧州一带,人们用红纸折叠成符,悬挂街上。大名一带,妇女簪符于髻,以避邪恶。在上海,端午节前,僧家会以黄标纸印佛像,道家以朱墨画符遍送人家,而此时正值麦熟,农家收受符箓后,即以麦子相酬,故而叫做麦符。这天午时,贴之避邪。
在浙江武义,端阳前数日,各神庙庙祝也以印板符簶分送,自朔日起将符簶贴于门,家堂悬钟馗像,五日过午尽彻之,以避邪厉。在浙江宁波,有描端午老虎的做法。这天各家买一张绘有一童子跨虎的画图,由小孩着色,称为“描端午老虎”,贴在门上或床头墙壁,可以避邪。在福建连江,人们书符于门,并放于门壁、床帐间,以避百毒。
在贵州开阳,在墙壁上贴红纸条,其上写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斩魔入地府”字样。在江西分宜,也用红签贴于壁,似斜十字形。签上多写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妖邪,虫蚁归地府”字样。在福建建阳,则朱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挂于房中。又书“仪方”二字倒贴于墙壁,以辟蛇虺。在广东四会,则用泡酒的朱砂、雄黄书避蚊符。四川合川一带,午前,用正方黄纸邪角朱书白字,倒贴至壁室柱,谓可以避白蚁。
在广东增城,至午时,人们烧符水洗手、眼,弃于道上,谓之“送灾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今年两个“端午”怎么过 国家规定只休假一次
下一条: ·[刘晓峰]端午与蟾蜍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