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陈家祠粤绣坏了,只有苏绣绣娘能补
  作者:记者 梁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5 | 点击数:19127
 

  大约是广东人总是追随新事物的步伐,当这种装饰不成为必须时,粤绣也几乎被弃之不用了。也不能全怪广东人这种性格,要知道,因为江南刺绣出名,又多产丝绸,清代皇家特在江南设置了三所织造所。宫中所用刺绣产品,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这让苏绣形成了顶尖的“宫庭绣”技术人才。宫庭绣繁衍至今仍未失传,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所穿的旗袍上那著名的“青花瓷”图案,就是多位江南老绣娘按“宫庭绣”的针法绣出的。

  “承包”宫廷刺绣用品,给予了苏绣新生的力量与空间。刺绣人才自不必说,由宫廷画师设计的图案、调配的色彩、描摹的人物,自然比民间艺人的手笔来得精细生动。

  当苏绣以其优雅清淡登上大雅之堂,吉祥如意的民间审美还牢牢束缚粤绣的手脚。大红大紫、金碧辉煌、华贵大方,这种“绚烂”的风格,明清社会大众很爱看,当时的西方国家对东方艺术的想象也大抵如此,但要今天的人们再去爱那富贵的图案,就像要他们放弃宽大敞亮的落地窗而选择传统岭南建筑中狭窄阴凉的窗户。这几年,广绣仅剩的工艺大师陈少芳独创了“丝线色彩构成法”,在作品中融合国画和油画的色彩运用,远看过去如油画般细腻;但愿,她的革新,能转变粤绣带给人们的审美印象。

  当年全国四大名绣,现在苏绣一枝独秀。如今江浙一带设立了众多的苏绣、刺绣和丝绸研究所,既能循着历史的脉络,修补古代的精品,也能按照时代的步伐,演化出新派苏绣,一幅作品卖上10万元,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人家考虑的,已经是如何进行“规模发展”的问题了。相比之下,陈少芳更担心的,不是怎样复制苏绣“发达”的经验,而是如何培养凋零已久的人才。

  “广绣的针法易学,但要懂设计的人难找。”陈少芳曾许多次说出这样的担忧,“如果粤绣能让人们看作是艺术作品,与油画、国画等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又何患其不能发展呢?”粤绣需要的,不是空谈保护或者政府投资,而是从一针一线入手,从设计绣工开头,升华其满足现代人审美需要的艺术价值。

  

  一直致力于广绣的传承、创新,被誉为“现代广绣”奠基人陈少芳的作品

  

  08 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师从一直致力于广绣的传承、创新,被誉为“现代广绣”奠基人陈少芳的学生正在绣着自己的作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09-03-0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贵州岑巩特色“傩”文化
下一条: ·陆丰皮影难寻唱演俱佳艺人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胡玉福]手作体验中身体经验的转化与诠释:基于广绣体验活动的实践·[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胡玉福]我绣故我在:广绣爱好者自我认同的意义建构·[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
·[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
·倪弋:民俗怎样与法律兼容·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庞涛]阿拉善地毯传统技艺的调查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