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左玉河]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
——对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一种简略考察
  作者:左玉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3-25 | 点击数:16613
 

  可见,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表明中国传统学术开始向近代分科性的学术门类演化著。但值得指出的是,“儒学四门”仍然不是以研究对象为标准划分的,而是以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及研究门径进行分类的,与近代意义上的“学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严格意义上说,“儒学四门”是指研究学问的四种途径,非指近代意义上的学科。近人郭嵩焘曰:“自干隆盛时表章《六籍》,老师大儒,承风兴起,为实事求是之学。其间专门名家言考据者又约有三途:曰训诂,研审文字,辨析毫芒;曰考证,循求典册,穷极流别;曰雠校,搜罗古籍,参差离合。三者同源异用,而各极其能。”[31]

  此处所谓“考据者又约有三途”,将“儒学四门”的性质作了清楚界定。

  【作者简介】左玉河(1964年— ),男,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文化室副主任,兼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注释:

  [1]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孔子家语·七十弟子》,《百子全书》刊印本,岳麓书社1993年版。

  [3]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4] 钱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国史新论》,第224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5] 白居易:《三教论衡》,《白居易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

  [6] 《汉书·班固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7] 《汉书·儒林传赞》,中华书局标点本。

  [8] 《后汉书?儒林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9] 《陈炽集》,第7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10] 《隋书·高祖纪》,中华书局标点本。

  [11] 《新唐书·选举志上》,中华书局标点本。

  [12] 《唐会要》卷七十六《制科举》。

  [13] 《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咸平5年河阳节度判官张知白上疏。

  [14] 《宋史·选举志二》,中华书局标点本。

  [15] 《全宋文》卷1206,《乞以史科举士札子》。

  [16] 《宋史·选举二》,中华书局标点本。

  [17] 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标点本。

  [18] 范晔:《后汉书?徐防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9] 《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标点本。

  [20] 《汉书·楚元王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21]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二程集》,第187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 《资治通鉴长编》卷243,熙宁六年三月庚戍条。

  [23] 张载:《经学理窟》,《张载集》,第273页,中华书局1978年版。

  [24] 陆心源:《临川集书后》,《仪顾堂集》卷十一。

  [25] 姚鼐:《述庵文抄序》,《惜抱轩文集》卷四,同治丙寅(1865年)省心阁重刊本。

  [26] 姚莹:《与吴岳卿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辑。

  [27] 阮元:《汉读考周礼六卷序》,《研经室集》上册,第241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28]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42页,岳麓书社1994年版。

  [29]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曾国藩诗文集?文集》,上海启智书局1934年版。

  [30] 康有为:《长兴学记》,第35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 《王氏校定衢本〈郡斋读书志〉序》,《郭嵩焘诗文集》,第28页,岳麓书社1984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5-8-2

上一条: ·[左玉河]现代中国学术体制之创建
下一条: ·[吴心海]《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