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闻黎明]略议“口述史”
——兼及口述采访的若干体会
  作者:闻黎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5-04 | 点击数:10758
 


  盼望已久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在扬州召开的时候,我由于难以分身没有出席,仅提交了一篇体会兼感想式的短文。会后,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研究会的几位先生仍建议我再写点,盛情难却,权作是还债吧。

 

  “口述”的“史”及其目前的地位 


      
“史”始于“口述”

  谁都知道,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其累累果实都只能通过口述这种形式授受相传。其实,即使文字产生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寻找食物填饱肚子是头等需要,因此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文字,仍然掌握在统治集团中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历史故事还得依靠口授这种最古老的方式承传延续。今天,我们引以自豪的五千年灿烂文化,若说源头,几乎全部是一代接一代“传”下来的“说”,以至“传说”二字在中国语汇中,称得上是资格最老的前辈。

  不啻如此,即便中国文化经典之祖“十三经”中的《诗经》,也实乃一部口述记录。这部宏篇巨著的原始创作者,是芸芸众生的平民百姓,在还没有文字出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用“歌”来抒发对生活的各种体验与美好追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多么朗朗上“口”的歌词。还有,《诗经》中屡屡出现的“兮”、“噫”,也同样是不同感叹的注脚。今天“诗歌”二字已组合成一个名词,实际上它原本是由“诗”与“歌”两个单词构成的,而且后者的出现要比前者早得多,因为只能是有了文字之后,才可能把“歌”记录下来,之后“诗”才能应运而生。古人云:“歌以言,诗以志”;也有人说“‘歌’的本质是抒情”,“‘诗’的本质是记事”(闻一多《歌与诗》),都说明了它们的区别。由此看来,把“诗”记录成“歌”的过程,就是古人所做的“口述史”工作。如今,《诗经》早已不单单是一部文学作品,在史学家笔下,它被剥去神秘的说教外衣之后,便成为了解远古社会与先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淋漓尽致地发着它的史学功能。

  在封建社会中被作为道德规范教化蓝本的《论语》,说起来也是口述的记录。《论语》并不是孔子本人所作,而是孔门弟子们所辑成的孔子语录。除了这些私家著述,被推崇为皇皇“正史”的二十四史,列于首位的《史记》也同样采纳了大量的口述材料。所以,倘若要为口述史工作的前辈建一先贤祠,那么将司马迁的画像和牌位置于最中间大概不会有人反对。

  口述史的现今位置

  口述记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是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它却不身不由己地逐渐衰落了。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怨它自己不争气。

  无须讳言,口述史料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弱点,因此自从有据可凭的文字记录产生后,它就不免相形见绌了。“口述”的弱点,主要在于它作为“史”时所固有的不确定因素。用“口”叙述某件事,即使在今天,也会由于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而出现不同的表述。另外,口述本身也很容易走形,很难避免随意性,如果出现曲解就更不得了了。你想,司马迁若是果真保留下“命根子”,那么今天人们所知的西汉历史,怕就是汉武帝的“口述”了。类似之事,不胜枚举,可见“口述”要摆脱“适者生存”法则的约束,确实难度不小。

  再者,先人留下的文字史料可谓浩如烟海,取之不绝,既然有这么多可考可查可据的根据,“口述”就是再不情愿,到了出阁的时候也不能不出嫁,而且嫁出去不是做正室而是作妾,比起在自家当姑娘,自然矮人三分。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西方的口述史工作比我们发达,但在史料学科中也仍然处于从属的补充位置,只不过好比是侧室而不是妾,境遇比我们好些。这种客观事实,估计很难改变。说句得罪人的话,在史料学这个大家庭中,口述史可能永远熬不到当婆婆的份,今天我们之所以特别提出“口述史”,实际上争的是做一个名正言顺的媳妇的身份。

  口述史仍有顽强生命力

  话虽这么说,其实“口述”的生命力仍很顽强,虽然它不是须臾不可离,但人们还是需要它。看看书店里一排排体裁各异的回忆录,形式上似乎是“心述”,谁又能说它们不带“口述”的属性呢。对于史学研究而言,从事近现代史特别是当代史的学者在从事研究时,除了利用能够获得的文字资料外,哪个不是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采访当事者或知情人,只不过大多数采访成果只是片断或专题记录,不甚符合现代意义上“口述史”工作标准罢了。因此,口述史若要寻找一个向一门学科方向迈进,现实地说,还得从这里为起点。

  西方现行的“口述史”工程,建立在强大经济后盾的基础上,它们成立有专门的机构,聚集了众多的专门人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可惜,这些条件国内均不具备。眼下(也可能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史学耕作,主要还是“小集体企业”甚至“个体”经营,除非动用国家力量,绝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没有力量构筑西方式的口述史大厦。这一点,怨不得国家,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转型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提倡市场经济,在这种现实面前,作为无形遗产的口述史既不能成为一种产业,也不可能马上得到丰厚回报,剩下的路,就只能靠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了。以我私见,史学家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自己够将口头史摆在足够重视的位置上,并且在运用文字史料的同时,主动采撷口头史料以资补充。这,也许是目前口述史建设最起码的工作。

  当然,如果哪家大型“国营企业”意识到口述史的潜在价值,肯在这上面投资,我们真是求之不得。目前,在某些个别项目上,如新疆维吾尔族音乐、藏族史诗方面,业已有不小的投入,扬州大学这次举办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也显示了不求成本而着眼于学术建设的魄力,我们衷心希望能长期坚持下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网 2006-4-4

上一条: ·[徐贲]邂逅口述史,发掘口述史:苏联的人民记忆
下一条: ·[赵晓阳]文本与口述之间
   相关链接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郭文钠]“非遗在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报道║ 以文化保护为主旨的对话与交流
·闭幕║ 学术讲座与田野实践并行:探索中美日民俗学暑期学校的发展路径·田野║ 从民俗生活实践走近地方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文化考察记
·讲座║ 霍尔茨伯格:传统文化的呈现·田野║ 朝向民众生活研究:陈巴尔虎旗调研侧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